停在旧金山湾区的停车场,夜晚的照明灯把一辆辆电动汽车晕染成银灰色幽灵。有的车主边盯手机边插电,腿上甩着钥匙,有点像在等核磁共振结果。几步远的经销商展厅里渐显骚动——柜台后面的销售经理盯着墙上的销售进度,嘴上喊着“快截止了,机会只剩下最后几周”,声音像愿意打破寂静的警铃。这不是恐慌,倒像是一场精心营造的“冲刺”,混杂着利诱和焦虑。
要不是数字在面前,光凭这气氛很容易让人以为所有美国人都要开电车上路了。事与愿违,现实总会给这些情绪打补丁。一条7500美元的IRA税收减免——这个补贴就像家长临放学前那一张不多不少的糖票,大家都吆喝着要赶在退坡前最后一次“薅羊毛”,尤其是经销商,像割韭菜前给韭菜施肥。
放到表面上看,美国8月的混合动力车型销量涨到了17万出头,增长健壮得像刚吃完蛋白粉。轿车不到六万,SUV和其他坐二房东的车型冲到十几万。丰田用42.6%的份额再一次抢头条,没啥悬念,毕竟在混动技术这事儿上,老头子像马拉松跑得最稳的那个。反倒是纯电动这些“新鲜玩意儿”,饭还没凉,美国人就赶着多添两勺。政策窗口最后的几个月,纯电动(BEV)本月销量干到14万辆,同比增幅17.7%,市场份额接近11.5%,直接高过全年平均。一看这数据,业内人都知道,类似中国购置税退坡前那波抢购,“冲刺”只是一时热闹。等糖票没了,再去补糖,估计就得自己找牙医了。
你在市场排队,是不是会问一句:“我是不是该趁机上车?”这个问题实在太常见,就像停电后点蜡烛那样自然。只是这一次,绝大部分人的“理智”都被7500美元放大了。一边是特斯拉、福特、雪佛兰的销售数字节节攀升,一边是消费者的算盘声在耳朵里响——谁不想“捡补贴”的便宜?二手市场更热闹,4万辆的数据同比飞奔了59%,像批发市场里的团购。特斯拉虽然多卖了一点,但市占率却下滑,别人都在踩油门猛追,有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节奏。
专业聊聊,政策驱动的市场热闹本质上是透支未来的需求。顾客买车不是因为突然热爱新能源,而是因为“少买一次就少优惠”。所以看着销量,别急着激动:后面还有更硬核的问题——政策激励一旦退场,价格会不会暴涨?供应链撑不撑得住?谁是真正的刚需,谁是趁机上车的机会主义?有朋友曾调侃,等优惠没了,经销商的话术就得升级到“做最后一个买电车的人”。这比“羊群效应”更值得琢磨。
另一个需要小心看的细节是库存天数。62天,创年内新低——库存像被热气腾干的酱缸,谁都知道,一旦激励政策消失,经销商会先抬价,消费者还犹豫着“买还是等”,双方都可能上演“拔河”。而在这之前,本田、现代甚至奥迪这样的品牌罕见飙升,说明除了头部品牌,新玩家也在拼命分羹。从人气到产能,谁能抢到最后一块蛋糕,精明的美国人真的不比别人差。
顺着行情看,对于氢燃料那帮“理想主义者”来说,一切都像被关在隔壁,不管外面多热闹,一月只卖三十来台,丰田Mirai孤独如冬夜电梯,对照电车的狂欢,有点尴尬,也有点悲凉。
当然,我不打算用“行业大势”给你下一剂鸡血。毕竟在我看来,这一次的冲刺其实更像回光返照。政策退坡后的冷却期不可避免,后续电动汽车销量怕是得按梯度滑落,由热闹转为清淡。有点像法医办公室的咖啡,刚泡出来香气四溢,隔一小时就跟口服药似的淡然无味。
这种“冲刺”背后,其实在透着美国汽车市场的典型逻辑:“短期刺激,长期理性,政策搭台,资本唱戏。”问题是,这种“冲刺”到底能对行业根基带来什么?是提前释放的真实需求,还是一场“提前消费”的虚假繁荣?经销商们乐此不疲,他们熟悉人性,也擅长故事包装。等到补贴落地,大家会不会像节后清仓一样翻脸不认人?
冷静说,其实政策的作用不是永动机,更像一次性电池。你给市场充了电,热一阵子,没了电就又回归寻常。顺便自黑一句,这年头跟踪市场行情,难免会觉得自己像做尸体解剖——规矩流程,照单分析,每一份数据本质上都是冷冷的“后盖板”。多数时候群众的选择不是理性而是“赶时髦”。等补贴一退,你问他们还买不买电车,回答往往是:“要不再等等?”
所以说,政策窗口期的抢购,能带来一时荣光但未必改变长期轨迹。中国、美国、欧洲、三地政策都在玩“刺激—回落”的折返跑。行业的可持续只有两条路——一是消费者愿意为技术加价买单,二是企业能持续在供需与政策变动之间找到新平衡。否则每隔几年就得再紧一轮政策,每次都重蹈一遍“退坡冲刺—价格抬升—销量急跌—市场冷却”的固有套路。
最后,只想留个值得琢磨的问题:当政策不再为新能源汽车保驾护航,市场是否真能用自身竞争力留下足够多的电车走上街头?一场“冲刺”,究竟拉高了行业的底线,还是仅仅是借了政策的东风,一阵风过后只剩放空的车库?
芝能汽车出品。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