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陪朋友去看车,朋友是个老司机,开了八年的大众朗逸 1.6L 自吸,这次换车还想找个自吸的,说 “开着顺,维修也便宜,踩多少有多少心里有数”。
结果我俩跑了三家 4S 店,从丰田看到本田再到日产,销售要么说 “自吸车型只有最低配,库存就一两台”,要么直接建议 “选涡轮吧,动力足还省油,现在谁还买自吸”。
朋友当时就有点懵,说 “我当年买车的时候,满大街都是自吸,怎么才几年功夫就成‘小众款’了”。
其实不光朋友有这疑问,绵身边不少开惯自吸车的人都这么觉得:好像一夜之间,自吸发动机就从‘街车标配’变成了‘稀罕物’。
但要说它被市场彻底抛弃,好像也不对,比如丰田的卡罗拉还有 1.5L 自吸版本,本田飞度也没完全砍掉自吸车型,甚至有些越野玩家还专门找老款的自吸越野车。
这事得掰开了说,不能光看表面的‘涡轮满街跑’,得从消费者怎么选、车企怎么算、技术怎么变这几个角度捋捋。
先看组数据吧,据乘联会近年发布的乘用车动力类型报告,2015 年那时国内新车里自吸发动机的占比还能到 70% 左右,街上跑的朗逸、轩逸、卡罗拉基本都是 1.6L、1.8L 自吸;
到 2020 年,这个占比就掉到 45% 了,涡轮车型开始多起来;
再到 2024 年,自吸占比已经跌破 25%,剩下的要么是入门级小车,要么是混动车型里的 “辅助机”。
这变化够快吧?
但你要是去东南亚市场看看,情况又不一样:泰国街上的丰田威驰、本田锋范,十台里有八台是 1.5L 自吸,涡轮车型反而少见。
为啥差别这么大?
绵觉得,首先是消费者的选择变了,但不是主动变的,是被‘引导’着变的。
以前大家买车,看重的是 “耐用、省心、油耗低”,自吸刚好符合这些点。
比如老款的本田飞度 1.5L 自吸,百公里油耗也就 6 个多,开十年除了换机油基本不用修,所以才有 “飞度超跑” 的梗。
但现在呢?
车企宣传的时候,张口就是 “最大马力 180 匹”“峰值扭矩 250 牛・米”,把大家的预期拉高了:好像买个车没有 150 马力以上,加速没有‘推背感’,就跟不上趟似的。
有次绵跟一个 95 后同事聊买车,他说 “选 1.5T 的才够劲,自吸开着像‘老头乐’”。
我问他 “你平时就上下班开,偶尔周末去周边,1.5L 自吸不够用吗” 他说 “不是不够用,是觉得‘没面子’:朋友的车都是涡轮,我开个自吸,人家问起来‘你这车多少马力’,我都不好意思说”。
你看,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动力参数成了‘面子指标’,自吸那种‘线性输出’的优点,反而没人提了。
当然,消费者的选择也受实际使用场景影响。
比如现在城市里堵车越来越严重,大家开车频繁启停,涡轮发动机的 “低扭足” 就显优势了:比如 1.4T 的大众朗逸,在低速跟车的时候,轻点油门就能走,不用像自吸那样得踩深点才有力。
而且现在油价也不便宜,92 号汽油都快到 8 块了,涡轮发动机的 “小排量大动力” 确实能省点油。
比如同样是朗逸,1.4T 版本百公里油耗大概 5.8 个,1.6L 自吸得 6.5 个,一年开 1 万公里,就能省个五六百块油钱,积少成多也是笔开支。
但要说消费者完全 “抛弃” 自吸,也不对。
绵认识一个开餐馆的老板,他去年换车,专门找了台二手的丰田普拉多 2.7L 自吸,说 “我经常要拉着食材去郊区的分店,有时候走烂路,自吸的低扭稳,不容易出问题。涡轮虽然动力足,但烂路上要是涡轮出毛病,哭都没地方哭”。
还有些越野玩家,比如玩 Jeep 牧马人的,宁愿买老款的 3.6L 自吸,也不选新款的 2.0T:他们说 “自吸的动力输出线性,过坑洼的时候好控制,涡轮有时候会‘窜’,容易失控”。
所以你看,在一些对‘可靠性’‘操控线性’要求高的场景,自吸还是有市场的,只是这些市场比较小众,不像家用车那样‘遍地都是’。
再说说车企,为啥宁愿推涡轮,也不愿意多做自吸?
很多人说是因为 “环保法规严了,自吸不达标”,这话没毛病,但不全面。
绵觉得,更深层的原因是 “成本账” 算不过来。
现在车企都在搞 “模块化生产”,比如大众的 EA211 发动机,1.4T 的可以装在朗逸、宝来、速腾、高尔夫上,甚至还能装在 SUV 途铠上,一条生产线就能生产,成本能降不少。
但自吸发动机呢?
不同车型要配不同排量:小车配 1.5L,紧凑型车配 1.6L,中型车配 1.8L,得搞好几条生产线,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
而且现在有个 “碳积分” 的政策,这个大家可能不太熟,简单说就是车企要是生产的车碳排放超标,就得花钱买 “碳积分”;
要是生产新能源汽车,就能赚 “碳积分”。
涡轮发动机因为排量小,碳排放比同动力的自吸低,能帮车企省不少 “碳积分钱”。
比如丰田要是生产一台 2.0L 自吸的凯美瑞,碳排放可能刚好达标;
但要是生产一台 2.0T 的凯美瑞,碳排放能低 10% 左右,多出来的 “碳积分” 还能卖给其他车企赚钱。
你说车企会选哪个?
还有研发成本,现在车企都在往新能源转型,研发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已经花了很多钱,根本没精力再去升级自吸发动机。
比如本田的地球梦自吸发动机,当年多火,但几年基本没更新过;
反而涡轮发动机,比如本田的 1.5T,一直在升级,从早期的 1.5T 低功率,到现在的高功率版本,动力越来越强,油耗越来越低。
不是车企不想升级自吸,是实在没精力:钱和人都往新能源投了,自吸自然就‘被冷落’了。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马自达,还在坚持搞自吸,甚至推出了创驰蓝天 - X 发动机,用了 “压燃技术”,让自吸的动力和油耗都能媲美涡轮。
但这款发动机没大规模推广,为啥?
因为成本太高了:压燃技术需要更精密的零件,生产难度大,卖贵了消费者不买,卖便宜了车企不赚钱。
所以你看,不是自吸‘技术不行’,是‘性价比’不行:花那么多钱研发,最后卖不动,车企肯定不愿意干。
还有个点大家可能没注意到,就是 “维修市场的变化”。
以前大家觉得 “自吸维修便宜,涡轮维修贵”,这话放在十年前没毛病,但现在不一样了。
绵认识一个修车师傅,他说 “现在涡轮发动机的故障率已经很低了,2020-2024 年,我修过的涡轮车,平均故障率也就 3.2%,自吸是 2.8%,差距很小。而且涡轮的配件现在很普及,比如大众 EA211 的涡轮,副厂件才一千多块,比以前便宜多了。反倒是有些老款自吸发动机,比如丰田的 1ZR-FE,配件越来越少,有时候换个正时皮带都得等半个月,维修反而不方便”。
所以以前自吸的‘维修优势’,现在也在慢慢消失,这也让不少消费者在选车的时候,更倾向于涡轮了。
不过绵觉得,自吸发动机也不是 “死路一条”,它在 “混动车型” 里找到了新的出路。
比如丰田的 THS 混动系统,用的就是阿特金森循环自吸发动机;
比亚迪早期的 DM-i 系统,用的是 1.5L 自吸发动机;
本田的 i-MMD 混动,也有 1.5L 自吸的版本。
这些自吸发动机在混动里不直接驱动车轮,主要是 “发电”,所以不需要太高的动力,反而需要 “省油、可靠”:这刚好是自吸的优点。
比如丰田凯美瑞双擎,用的 2.5L 自吸阿特金森发动机,百公里油耗才 4.1 个,比很多涡轮车都省油,而且可靠性很高,开几十万公里都不用修。
所以你看,自吸不是被‘抛弃’了,是换了个‘赛道’,从‘主力动力’变成了‘辅助动力’,在混动里发光发热。
还有摩托车领域,自吸还是绝对的主流。
比如本田的 CB400、雅马哈的 YZF-R3、川崎的 Ninja 400,都是自吸发动机。
为啥?
因为摩托车排量小,涡轮的 “动力优势” 不明显,反而自吸的 “线性输出” 更适合摩托车的操控:骑摩托车的时候,动力太 “窜” 容易出事,自吸的 “踩多少有多少” 更安全。
而且摩托车玩家很看重 “声浪”,自吸发动机的声浪比涡轮好听多了,比如本田 CB400 的直列四缸自吸声浪,被摩友称为 “天籁之音”,涡轮根本模仿不来。
所以在摩托车这个领域,自吸不仅没被抛弃,还活得很滋润。
说了这么多,绵总结一下:自吸发动机没有被市场‘彻底抛弃’,只是‘主流地位’被涡轮和新能源取代了。
在家用车领域,因为消费者追求 “动力参数”、车企算 “成本账”“碳积分账”,自吸确实越来越少;
但在越野、商用、摩托车这些小众领域,自吸还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而且在混动车型里,自吸还能作为 “辅助动力” 继续发挥作用。
可能有人会问,未来自吸会不会彻底消失?
绵觉得不会。
就像现在还有人喜欢手动挡一样,只要有一部分消费者需要‘线性动力’‘高可靠性’,自吸就会一直存在。
比如马自达可能还会继续做自吸,一些越野车企也会保留自吸车型。
只是自吸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满大街都是’,而是会成为一种‘小众选择’,就像现在的手动挡一样,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也不会关注。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