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55万MEGA用800元玻璃冒充航天级,中航工业怒了:温度差仅12度还敢叫高科技?
一块800元/㎡的普通汽车玻璃,包装成“航天级隔热玻璃”就敢卖55万?真正的航天器舷窗玻璃成本超过20万元/㎡,厚度50毫米以上,能承受零下150度到120度的极限温差。而理想MEGA这块4.76毫米的“航天级”玻璃,实测温度差只比普通玻璃低了12度,红外阻隔率87.3%连自己宣传的90%都没达到。中航工业看不下去了,直接发微博点名:“航空航天词汇不是你想用就能用的。”
这一巴掌打得够响亮。
其实早就该有人管管汽车圈这些虚头巴脑的营销词了。什么“航天级”“军工级”“医疗级”,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噱头。
从“太空舱”到“登机廊桥”,理想的航天梦有多离谱?
理想这次玩得确实有点过。不光是玻璃要蹭“航天级”,连整车设计都要扯上“飞行器灵感”,发布会背景搞得像太空基地,线下门店还整了个“登机廊桥”体验通道。
问题是,所谓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与航天返回舱灵感”完全是胡扯。协和客机是细长三角翼、尖锥机头,MEGA是圆润车身;航天返回舱是钝头锥体,表面烧蚀材料,MEGA是光滑曲面。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硬要扯上关系。
设计团队内部都承认,所谓“飞行器灵感”实际上就是“降低风阻的工程需求倒推造型”,跟航空航天没半点关系。0.215Cd的风阻系数确实不错,但这是工程师的功劳,不是什么“太空科技”。
销量暴跌35%,理想开始病急乱投医
说到底,理想这么搞还是因为卖不动车。今年前两个月交付量暴跌35%,市占率从12.7%跌到8.9%。MEGA首月目标1.5万台,实际只来了7800台订单,这个成绩确实有点难看。
比亚迪、问界M9增速迅猛的时候,理想在干什么?在琢磨怎么把普通的汽车玻璃包装成“航天科技”。营销费用占比从8%飙升到14%,创了历史新高,钱没少花,效果却一般般。
最要命的是,这种营销策略完全搞错了目标用户。花55万买MEGA的人,看重的是800V超充12分钟补能500公里,是魔毯悬架过减速带车身垂直加速度降低40%,是实实在在的技术优势。结果理想非要搞什么“陆地飞行器”概念,本末倒置。
车主们怎么看?要技术不要噱头
车主的反应最说明问题。理想社区里那个“花55万买的是800V超充和魔毯悬架,不是什么太空舱”的帖子,获得了2.3万个赞。还有用户直接晒出孩子在“登机廊桥”摔倒的视频,质疑安全设计让位于形式主义。
35-45岁的高知家庭用户更关注“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实用性,对“航天概念”根本不感冒,甚至还反感。理想内部用户洞察报告显示,“科技信任感”在事件后下降了11个百分点,部分订单因为“品牌不专业”被取消。
这就是过度营销的后果:用户要的是真技术,你给的是假概念。
中航工业为什么这次动真格了?
中航工业作为央企,平时很少直接点名民企。这次高调发声,背后的原因挺复杂。
一方面,2024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长征火箭、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低轨星座计划密集发布,国家正在强化“航天强国”的公众认知,不允许商业品牌随意消费这些概念。
另一方面,理想的“航天级”宣传被大量自媒体二次传播,衍生出各种“理想与航天合作”“军用技术民用化”的谣言,这种误导性传播让中航很不爽。
中航内部文件显示,法务部从2023年起就监测到17起汽车品牌“航空/航天”关键词滥用案例,理想因为声量最大、用词最密集被选为“典型案例”。
真正的合作vs虚假的蹭热度
有意思的是,中航工业和理想在技术层面其实是有合作基础的。中航光电给理想L系列供应高压连接器,中航锂电也参与过理想早期的电池方案竞标。今年1月,理想还跟中航复合材料公司接触过,讨论碳纤维后地板减重方案。
中航工业在声明里特意强调“欢迎基于技术标准的平等合作”,暗示愿意在合规前提下开展业务。但前提是,别再搞什么“航天级”的虚假包装了。
如果理想真的想用中航的民机级铝锂合金(减重15%)或者航天级热控涂层,那就明确标注“供应商:中航XX公司”,而不是模糊化的“航天级”概念。
工程师文化vs营销文化的较量
理想内部一直存在两派路线之争。CTO王凯的团队坚持“参数透明化”,公开增程器热效率40.5%、魔毯悬架控制算法延迟小于50ms这些具体数据。而CMO张炽的团队更倾向“概念场景化”,把电池包叫“能源魔方”,智驾系统包装成“AI司机”。
这次“航天级”争议,本质上就是两派矛盾的集中爆发。工程师认为夸大其词有损专业形象,营销团队则把它当作“用户可感知的科技符号”。
李想最后在全员信里定调:“技术是根,营销是叶。叶可繁茂,不可遮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执行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毕竟,在销量压力面前,营销部门的声音往往更大。
监管收紧,“伪科技”营销要凉了
理想不是第一个翻车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小鹏的“自动驾驶”被工信部要求改成“辅助驾驶”,某新势力的“军工级电池”被兵器工业集团警告,极氪001 FR的“卫星通信”被质疑误导消费者。
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发布的《汽车广告合规指引》已经明确禁止“使用未定义的科技前缀”和“虚构技术来源”。中汽协正在制定《汽车营销术语白皮书》,准备把“航天级”“航空级”这些词直接拉入黑名单。
行业趋势很明确:技术营销需要回归参数与实测,概念包装的空间正在被压缩。那些靠忽悠消费者的营销套路,可能真的要走到头了。
被营销掩盖的真技术
最可惜的是,MEGA确实有些硬核技术。800V碳化硅平台支持5C超充,12分钟补能500公里;魔毯空气悬架2.0通过双腔空簧+CDC减震器+前馈摄像头,过减速带车身垂直加速度降低40%;热管理系统的“四区八通阀”让冬季续航达成率达到78%,高于行业平均的65%。
但这些真正的技术亮点,在“航天级玻璃”“飞行器设计”等噱头下完全被埋没了。用户调研显示,73%的潜在买家因为“科技感”关注MEGA,但只有29%真正了解它的800V架构。
这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剑客,明明有一身真本事,非要在身上贴满花里胡哨的标签,结果观众只记住了那些标签有多滑稽。
从某种程度上说,理想这次被中航“教育”,或许是件好事。它提醒所有车企:用户变聪明了,监管收紧了,那些虚头巴脑的营销词汇该收收了。
与其花心思琢磨怎么包装概念,不如踏踏实实把技术做扎实。好产品会自己说话,而营销噱头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