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最近是不是感觉买车跟逛菜市场一样刺激?今天A品牌宣布“血亏感恩”,明天B品牌就敢“跳楼甩卖”,一票车企排着队,把自家新车的定价往死里砍,动不动就是5万起步的降幅,好像钱都不是钱,是大风刮来的。
你以为这是车企们良心发现,想让大家早日实现四个轮子自由?
别天真了,商业世界里没有慈善家,只有算计到你骨子里的精算师。这波所谓的“高定价时代结束”,根本不是什么消费者的狂欢,而是一场车企的“集体自宫”,一场为了活下去的“献祭仪式”。
说白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战,而是游戏规则被掀了桌子。
一
过去我们理解的车企降价,逻辑特别朴素:车卖不动了,降价清库存,刺激一下销量,回笼点资金好过年。
这套逻辑在燃油车时代,甚至在新能源车发展的前半段,都屡试不爽。
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你看看降价的都是谁?特斯拉、理想、蔚来、小米……一堆浓眉大眼的家伙,很多都是刚发布、甚至还没交付的热门车型。对着热门新车动刀子,这不叫去库存,这叫左右互搏,自己抽自己大嘴巴子。
卷价格。卷配置。卷到最后妈都不认识。
你问他们图个啥?
图一个明天还能开门,图一个不被牌桌上的其他人活活挤下去。利润?利润是什么,在活命面前,它就是个屁。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就是一个大型的KTV果盘式内卷现场。什么叫果盘式内卷?就是大家盘子里的东西都差不多,你有西瓜,我也有;你有哈密瓜,我也有;顶多就是他家多了几颗圣女果。大家能比的,就是谁的果盘雕花更好看,谁的西瓜切得更薄。
你看现在的车,是不是这个德性?你有800V高压快充,不出三个月,对手全系标配;你上了激光雷达,我转头就给你凑三颗;你的大彩电能K歌,我的就能连手柄打游戏。所谓的创新,快变成了像素级的模仿大赛。技术壁垒?不存在的。任何一个所谓的“领先”,保鲜期不会超过半年。
这种局面下,你还想维持高定价?你凭什么?就凭你那个不一定好用的车机,还是那个偶尔会智障的辅助驾驶?
所以,降价不是主动选择,是被逼无奈。你不降,隔壁老王降了,用户就全跑他家去了。在汽车这种重资产、高流水的行业里,销量一旦断崖式下跌,工厂停转、供应链断裂、现金流枯竭,离死也就不远了。
所以,你看懂了么?这不是为了多赚钱,纯粹是“它不这么做会死”。这跟创业一样,压根不是什么风口,是火山口,跳进去想的不是起飞,而是怎么不被烧成灰。
二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头。
车企们一边哭着喊着硬件不赚钱,一边给你画一个天大的饼。这个饼的名字,叫“软件收费”。
马斯克老师是这套打法的祖师爷。特斯拉的股价为什么能上天?真靠卖那几台毛坯房一样的Model 3/Y吗?当然不是。资本市场看的是FSD,是那个号称能让你在车里打王者荣耀,车自己开到公司的未来。
逻辑很简单:我现在把车便宜卖给你,甚至亏本卖给你,就是为了让你成为我的“用户”,而不是“车主”。车主是一锤子买卖,宰一刀就没了。但用户,是可以持续收割的韭菜。
今天给你推送一个座椅加热功能,包月15块;明天给你升级一个“自动泊车尊享版”,一口价8000块;后天FSD技术成熟了,想用?对不起,请先付10万块买断,或者每年交1万的服务费。
这套玩法,就像一个渣男的承诺。他现在穷困潦倒,对你说:“宝宝你信我,我现在对你好,以后我发财了给你买城堡。”车企就是那个渣男,软件收入就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城堡,而你就是那个可能被骗财骗色的傻白甜。
硬件同质化,意味着卖车本身成了“交个朋友”。真正的利润增长点,被寄托在了软件和服务上。所以,降价卖车,本质是在抢夺未来软件收费的“入口”。你的车,就是那个特洛伊木马,里面藏着无数个付费APP。
国内的“蔚小理华米”们,哪个不是人精?他们看得比谁都明白。所以,必须用低价,先把你圈进自家的生态里。至于以后怎么收割,那是后话。先活下来,再谈尊严。
但这里有个致命的问题。
硬件不赚钱了。软件来凑。逻辑很完美。
但问题来了,凭什么?
就凭你那个在五环上还会断线的智能驾驶?还是那个需要重启才能用的车载KTV?用户被智能手机厂商教育了这么多年,早就不是大冤种了。一个APP不好用,卸载只需要一秒钟。你的车机不好用,你的智驾是智障,用户用脚投票教你做人是分分钟的事。
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当下还不成熟的技术和用户尚未形成的付费习惯上,这本身就是一场豪赌。赌赢了,会所嫩模;赌输了,下海干活。
三
在这场血肉模糊的战争里,谁是真正的赢家?
不是打得头破血流的车企,更不是看似占了便宜但随时可能被背刺的消费者。
真正的赢家,是那些卖“军火”的。
你造车,得用芯片吧?高通、英伟达笑开了花。你搞智驾,得用解决方案吧?华为、大疆、地平线、Momenta这些供应商,把方案都给你“喂到嘴里”,你只需要掏钱就行。你用电池,绕得开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吗?
车企们在前线打得你死我活,订单雪片一样飞向这些上游供应商。他们才是这场战争中,稳坐钓鱼台,数钱数到手抽筋的人。车企的财报,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看着光鲜亮丽,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肝上的阴影有多大。而供应商的财报,那才是实打实的肌肉。
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瞎积薄发”的反面教材——你辛辛苦苦积累了技术、建了工厂、铺了渠道,最后发现利润大头全被上游拿走了,自己就赚个吆喝。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看似是好事,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配置更高的车。但你也得想明白一件事:你买的到底是什么?
你买的可能不是一辆能开十年的耐用品,而是一个“快种快收”的电子产品。它的硬件可能在一年后就落伍,它的软件可能在两年后就停止更新,它的保值率可能比跳水冠军还刺激。
K线图是大众情绪的心电图,大部分时间在划水。而新能源车的保值率曲线,就是车主心态的心电图,大部分时间都在ICU里抢救。
所以,当一堆人围着降价欢呼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下来想一想。这场由创新瓶颈和生存危机共同导演的“集体自宫”,最终会把整个行业带向何方?
也许,并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有的只是无尽的内卷,和一地鸡毛。车企们在赌一个不确定的软件明天,而消费者,则用真金白银,陪着他们一起玩儿这场俄罗斯轮盘赌。
刺激不?魔幻就完事儿了。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