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刺耳的金属刮擦声在电话背景里响起)"您问为什么不用消费级芯片?"奥迪中国某位不愿具名的工程师突然提高音量,"因为车里死机顶多骂娘,路上死机真要命——这话我敢写在测试报告里,但没人敢印到发布会上。"
就在他说出这话前七十二小时,奥迪销售公司副总李凤刚的短视频正像钢钉般扎进行业群聊。那段三分钟讲话里有两句被反复截取转发:"汽车不是快消品"和"绝不拿用户练手",后面紧跟着的画面是奥迪中控屏划过-40℃极寒测试的霜雾。某个特斯拉工程师的微信小号在行业大群里丢出张小米SU7车机拆解图,红圈怼着高通骁龙8 Gen3的激光刻印:"2024年还有人敢用手机芯扛零下40度?"
事情开始得比公众看到的更早。三月小米SU7发布会那晚,某券商汽车组首席在私人饭局接到供应商电话:"雷总说严苛测试的时候,我们实验室温度计停在零下15度就跳闸了。"饭桌上的人后来向笔者转述,当时有句脏话特别响亮:"他妈的车规级认证AEC-Q104只测核心板,散热模组和内存条全在体系外!"
真实冲突发生在四月某个周四的深圳。五家Tier1供应商被奥迪采购部约谈降本,但当某电子件老板翻开技术条款时,德国人用红笔划出的车规认证清单占满七页纸。"降本?这是在换我们的血!"这位老板在洲际酒店大堂对笔者抖落烟灰,"光抗电磁干扰的镀膜就要过三倍厚度,他们(小米)用的消费级方案连检测费都省了八位数。"
数据比豪言更锋利。翻开某检测机构的泄密文件:车规芯片要求150℃高温连续工作2000小时,消费级芯片到120℃就会批量出现数据漂移;更致命的是故障率——李凤刚视频里说的百万分之一缺陷率是奥迪企业标准,实际行业通行车规为<50DPPM(百万分之五十),而高通8Gen3的公开良率报告显示消费级容忍度是车规的二百倍。
"他们偷换了时间尺度。"曾在英伟达操刀特斯拉HW2.0项目的陈工点破玄机。他翻出2016年邮件记录:"当年Musk用两颗Tegra3时,自动驾驶还在L2级,死机了方向盘还能攥在手里。"他现在的东家是某激光雷达公司,办公室里挂着自己与雷军的合照,"但现在SU7的智能驾驶全压在这块芯上,时速120公里时车机重启一次就是杀人。"
笔者潜入的某个500人"智能座舱吐槽群"里,战争在深夜爆发。某新势力研发主管@全体成员:"都说8295P车规芯片贵,知不知道去年冬天黑河测试我们烧废了七千片?"立刻有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人反击:"装什么外宾!你们家低配版用的联发科MT8666连AEC-Q100都没过!"对话止于凌晨两点四十,有人甩出张截图:某车企采购总监的朋友圈写着"明日飞珠海谈刀片式散热方案",定位却是深圳龙岗某工业园——那里以山寨手机散热膜作坊著称。
沉默的才是致命角色。笔者获取的德系零部件大厂五月会议纪要显示,某采购总监用红色加粗字体标注:"所有使用消费级主芯片的客户,必须签署额外免责协议。"而某头部保险公司精算师在茶歇时透露:搭载非车规芯片的车型,今年保费系数暗提了18%——"精算模型不会说谎,但销售话术会"。
特斯拉柏林工厂的举动更耐人寻味。五月他们突然将中国产Yoke方向盘返厂率标准从800DPPM收紧到200DPPM,却对媒体说"与芯片事件无关"。某物流经理在货运单上不小心勾选了"电磁敏感器件专用运输箱",这类包装通常只用于运输未封装的晶圆。
(通话电流声突然加剧)"您听到杂音了吗?"前述奥迪工程师在电话那头敲击话筒,"现在信号干扰强度是50V/m,还不到夏季暴晒下汽车电磁场的三分之一。"他停顿三秒后挂断前留下句话:"等雷总在吐鲁番测试视频里流汗的时候,我们实验室正在给芯片浇液氮。"
此刻上海安亭的某个车库,五辆贴着伪装膜的SU7正在连接诊断电脑。仪表盘下方垂着手指粗的Thermocouple温度探头,而工人怀里抱着的工业冰柜标签写着"-45℃专项测试"——这画面被路过的供应商用Mate60长焦镜头捕获,三小时后出现在某合资品牌技术总监的微信对话框里,附带的消息只有六个字:补课总比补葬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