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回应无人泊车,技术已就位,需多方协作

最近很多人都在琢磨一件事,现在咱们的国产新能源车,尤其是那些走高端路线的品牌,配置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

车里能K歌、能看电影,座椅带按摩、带通风,冰箱彩电大沙发都快成标配了,可以说是把能想到的舒适功能都给安排上了。

但偏偏有一个大家心心念念,觉得最能体现科技感、最能解决日常烦恼的功能,却好像被集体按下了暂停键,那就是“无人代客泊车”。

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你开车到商场门口,人下车直接去逛街,车子自己慢悠悠地开进地库,找个空位稳稳当当地停好。

蔚来回应无人泊车,技术已就位,需多方协作-有驾

等你逛完街,手机上点一下,车子再自己从车位开出来到门口接你。

这画面,多潇洒,多方便!

技术上听起来似乎也不是天方夜谭,可为什么就是迟迟不落地呢?

前不久,蔚来汽车官方站出来,非常坦诚地回应了用户的这个疑问,可以说是一语道破了整个行业目前面临的共同困境:技术,其实早就躺在实验室里了,甚至已经相当成熟,但想要让它真正上路为我们服务,这盘棋,远不是车企一家就能下完的。

这事儿首先得从技术本身说起。

很多人可能觉得蔚来是不是在泊车技术上有所欠缺,所以才找借口。

恰恰相反,蔚来在这方面不仅不是落后生,反而是个不折不扣的“老玩家”。

他们是国内最早一批,向所有车主大规模推送“人车分离”式智能泊车功能的车企。

蔚来回应无人泊车,技术已就位,需多方协作-有驾

这个词听着专业,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那些功能,比如你站在车外,通过手机App像玩遥控赛车一样,把车停进一个特别窄的车位里,这就是遥控泊车。

又或者,车辆自己识别到标准车位,你确认后它能自己倒进去。

这些都属于“人车分离”的初级阶段。

而蔚来最近一直在打磨一套更厉害的系统,叫做“世界模型”智能泊车。

这套系统已经具备了一些非常接近无人泊车的能力,比如“长距离漫游泊车”,意思就是从地库入口到你的专属车位可能要经过好几个弯道和路口,车辆可以自己规划路线开过去。

还有更智能的,比如它能360度无死角地识别车位,就算车位线不清晰,或者旁边有障碍物,它也能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判断能不能停、怎么停。

甚至还能“跨车位腾挪”,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通过先进后退,巧妙地调整角度,把自己停进目标车位。

这些技术储备,都是实现全无人泊车不可或缺的基础。

蔚来回应无人泊车,技术已就位,需多方协作-有驾

有数据为证,蔚来官方公布,目前已经有超过六成的车主在日常使用他们的智能泊车辅助功能,这个比例相当高,说明大家对这个功能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技术的可用性也得到了市场的初步认可。

所以,当蔚来说技术已经准备好了,这并非空话,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家底作为支撑。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技术上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为什么那个终极版的“无人泊车”还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呢?

这里就触及到了一个比技术本身更复杂、更宏大的问题——法律法规和责任界定。

蔚来在回应里把话讲得很明白,一项功能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大规模量产应用,必须得到国家法规的许可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具体情景来理解这个难题。

现在你用手机遥控泊车,虽然人不在车里,但你的眼睛是全程盯着的,手也在手机屏幕上随时准备着,如果车子不小心刮蹭到了旁边的车,毫无疑问,责任在你,因为是你正在“操作”这辆车。

但是,全无人泊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蔚来回应无人泊车,技术已就位,需多方协作-有驾

你把车扔在停车场入口就去办事了,车辆是在你完全不知情、不监控的情况下,自己在停车场里行驶和停放。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它和另一辆车发生了碰撞,或者更严重,系统没能及时识别出突然跑出来的行人而造成了事故,这个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是车主吗?

车主会觉得很冤,因为当时自己根本不在现场,车子完全是自主行为。

是车企蔚来吗?

车企可能会说,任何系统都存在极小概率的失误可能,并且在用户协议里已经写明了相关免责条款。

是提供算法和软件的供应商吗?

那这笔账就更难算清了,追溯起代码和数据,恐怕是个无底洞。

我们国家现行的所有交通法规,其核心都是建立在一个基本前提之上的:车辆的驾驶主体是“人”。

蔚来回应无人泊车,技术已就位,需多方协作-有驾

所有的责任划分、处罚标准,都是围绕着人的行为来制定的。

一旦驾驶的决策者从人变成了人工智能系统,整个法律体系就出现了一大片空白地带。

车企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它有能力研发技术,但没有权力去制定法律,更不可能自己来定义一套全新的事故责任划分标准。

这必须由国家层面的立法机构和监管部门来主导,经过严谨的论证和全社会的讨论,才能最终确立。

所以,蔚来在回应中用了一个非常谨慎的词,叫“适时释放功能”。

这个“适时”,其实就是一种负责任的等待,等待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能够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个清晰、安全的法律环境。

除了法律这道“天花板”,我们还必须面对脚下这片土地独特的复杂性。

中国的停车环境,在全球范围内都称得上是“困难模式”。

蔚来回应无人泊车,技术已就位,需多方协作-有驾

国外的技术演示视频里,自动泊车往往是在那种地面开阔、车位线清晰、车辆稀少的理想环境下进行的。

但回到我们身边,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老旧小区的停车位,宽度可能只比车身宽出一点点,对泊车精度要求极高;很多商业地库里,有需要精准对位才能停上去的立体机械车位;还有各种因为建筑结构限制而产生的斜角车位、被柱子遮挡的奇葩车位。

这些静态的挑战还不够,动态环境更加考验系统。

昏暗的地库里,随时可能有一个骑着电动车的外卖小哥从拐角处疾驰而过,也可能有低头看手机的行人突然横穿。

这些数不清的“极端工况”,是任何实验室都无法完全模拟和穷尽的。

蔚来研发的“世界模型”系统,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复杂现实,让车辆不只是靠识别几条白线来停车,而是能够像人一样,对周围的三维空间环境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和预判。

但从技术上“能应对”到实际应用中“百分之百安全可靠”,中间还需要海量真实数据的喂养和长时间的验证。

蔚来回应无人泊车,技术已就位,需多方协作-有驾

毕竟,道路安全无小事,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最后,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至关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用户的信任。

蔚来官方也坦诚,他们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之一,是要“推动用户完全信任智能泊-车辅助”。

这句话背后,其实揭示了一个现状:即便是那超过六成的活跃用户,大多数在使用这项功能时,也还停留在“我在旁边看着它停”的阶段。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把自己几十万甚至更贵的爱车,完全托付给一套程序去操作,确实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信任。

这种信任不是靠广告宣传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技术本身从“能用”进化到“好用”,再从“好用”进化到让用户觉得“放心用”,这是一个漫长且必须经历的过程。

所以,蔚来提出的下一步规划也显得更加脚踏实地,那就是推动“行泊一体”的低速场景体验。

简单来说,就是把低速的自动驾驶和自动泊车无缝地连接起来。

比如,你开车回到小区门口,就可以直接下车回家了,车辆会自己在大门和你的车位之间这段低速、相对封闭的环境里自动行驶并停好。

这相比于一步到位实现完全开放场景下的无人泊车,显然是一个更稳妥、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的渐进式方案。

它在逐步解决用户痛点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用户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赖感。

可以说,无人驾驶这盘大棋,技术只是其中一颗重要的棋子,而棋盘上,还有法规、责任、基础设施和用户习惯这些更宏大的元素,只有当所有条件都成熟时,我们才能迎来那个真正解放双手的智慧出行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