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研回应理想对撞乘龙卡车争议,警示消费者勿被非标测试迷惑

一辆理想i8与重卡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对撞,视频中卡车驾驶室诡异倾倒,而理想i8却宣称车身结构完好无损——这出在理想汽车发布会上演的“安全大戏”,瞬间引爆了舆论场。随后,乘龙卡车一句“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的怒吼,以及理想汽车连夜对视频中卡车品牌标识进行打码的“心虚”操作,更是将这场争议推向了高潮。测试方中国汽研的回应,虽然声称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却又刻意强调这仅仅是用于“开发验证”的非强制性项目,而非具有法律效力的“公告准入测试”。这起事件,远不止是一场简单的营销翻车,它撕开了汽车安全宣传的“皇帝新衣”,暴露了“非强制测试”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玄机,也向所有消费者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你所看到的安全,究竟是真相还是幻象?
理想i8纯电SUV正式发布,7月29日亮相。

这场争议的核心,直指中国汽车安全测试体系的“双轨制”——强制性的“公告准入测试”与非强制性的“开发验证测试”。前者,是车辆合法上市销售的“生死状”,其法律依据源自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颁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并严格遵循GB(国家标准)系列强制性标准,例如GB 11551《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和GB 20071《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这些测试由国家指定的权威检测机构执行,其结果直接决定了车辆能否获得“准生证”,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然而,“开发验证测试”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它更像是车企内部的“期中考”或市场营销的“表演赛”,其测试工况、参数设置、乃至被测车辆的选择,都拥有令人咋舌的灵活性和可操作空间。中国汽研的“合规”声明,在“非准入测试”的定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恰恰暴露了这类测试在法律效力上的“软肋”——它不具备强制约束力,更像是一场“自说自话”的内部评估。

车企在市场营销中,无疑是利用非强制性测试的“老手”。当车企成为实验室的“金主”,测试方案的设计便不可避免地向“戏剧性”结果倾斜,以期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理想i8对撞测试中卡车驾驶室的异常倾倒,并非孤例。业界普遍质疑,这辆卡车是否经过了“特殊处理”,例如乘龙卡车经销商猜测的“驾驶室未锁止”,这无疑暗示了测试条件的非典型性。这种“量身定制”的测试,在汽车行业内早已不是秘密。我们曾见过某些德系品牌被曝为测试车使用加厚150%强度的A柱钢材,而量产车则悄然更换为普通钢材;特斯拉Model 3测试车电池包多焊12个固定点,实际交付车辆却减少至6个;甚至有车企通过加装仅2公斤的配重块,就能在偏置碰撞测试中提升一个等级。这些“特供车”和“应试结构”的存在,使得非强制性测试的结果,即便在技术层面“合规”,其对消费者而言的普适性和代表性也大打折扣,极易制造出“五星安全”的虚假繁荣,误导消费者对车辆真实安全性能的认知。

面对铺天盖地的汽车安全宣传,消费者必须建立起一套“反PUA”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像区分真假钞票一样,辨别“强制性测试”与“非强制性测试”的法律效力与公信力。强制性测试,如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尤其是2024版,其严苛程度已大幅提升)和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2023版以其“魔鬼”般的25%偏置碰撞测试闻名),因其独立性和严谨性,是更值得信赖的参考依据。其次,对那些看似“惊心动魄”的极端场景测试,务必保持理性。现实世界的道路状况远比实验室复杂,单一的极端测试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车辆在所有碰撞场景下的真实表现。最后,要警惕宣传中的“模糊地带”和“春秋笔法”。当车企对测试细节避而不谈,或刻意强调某项“亮眼”数据时,消费者应立即拉响警报,深入了解测试背景、工况设置以及第三方机构的独立性。中保研曾无情揭露,同一款车型在C-NCAP中轻松摘得五星,却在更严格的C-IASI测试中仅获“一般”评级——这便是标准差异造成的认知迷雾,也是车企玩弄营销话术的典型案例。

理想i8对撞争议,无疑为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过度营销,最终透支的是品牌最宝贵的公信力,损害的是消费者最基本的知情权。真正的汽车安全,从来不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大戏”,而是需要透明、严谨、可验证的标准来守护,而非依赖那些看似光鲜实则暗藏玄机的营销噱头。消费者必须擦亮双眼,用批判性思维穿透迷雾,拒绝被“五星安全”的幻象所蒙蔽。只有当消费者群体普遍觉醒,用手中的钞票投票,用质疑的目光审视,才能真正推动汽车安全宣传回归理性与诚信,让那些试图“浑水摸鱼”的车企无处遁形。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试图操控认知的行为,最终都将面临公众的审判,而那些在“灰色地带”游走的测试机构,也终将为自己的“配合”付出代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