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大度点,那不过是一家贴膜店
最近啊,车圈里闹出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理想汽车,这个如今在新能源赛道上风头正劲的“当红炸子鸡”,居然把一家远在山东临沂的汽车贴膜店给告了。起因是这家店叫“临沂新理想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门头还写着“理想汽车贴膜工厂”,被理想官方认为是商标侵权,索赔120万。消息一出,网上可就炸了锅。你说这事儿吧,从法律角度看,理想汽车没错,品牌被冒用,当然得维权。可从老百姓的视角看,总感觉有点“大象踩蚂蚁”的味道。一家年销几十万辆、均价三四十万的豪华品牌,跟一个地方上的小门脸较什么真?这不就是咱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模仿秀”嘛。这背后,究竟是品牌尊严不容侵犯,还是大企业过于较真,失了那份“大气”?
说实话,看到这新闻,我第一反应不是心疼那家贴膜店,而是有点感慨。咱们国内的商业环境,你懂的,从“康帅傅”到“雷碧”,从“大白免”到“粤利粤”,山寨和模仿几乎成了某种“草根智慧”。就连当年“保时泰”都能火出圈,成为车圈的“梗王”。理想汽车这波操作,确实让人意外。毕竟,众泰模仿保时捷,那是同类产品间的“贴身肉搏”,而一家贴膜店,它既不造车也不卖车,顶多就是蹭个名气,揽点生意,对理想汽车的核心业务能有多大影响? 它提供的服务再差,也不会让消费者觉得是理想汽车的车有问题吧?这就好比你去理发,遇到一家叫“沙宣造型”的小店,你能说宝洁公司就得跨省追击吗?显然不能。所以,当理想汽车挥起法律大棒时,很多人心里那杆秤就倾斜了——同情弱小是人之常情,哪怕这“弱小”本身也有些理亏。
再往深了想,理想汽车今天的地位,来之不易。十年前,国产车还在“低价低质”的泥潭里挣扎,想摸一摸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难如登天。可新能源的东风一吹,局面全变了。理想汽车靠着“家庭智能豪华SUV”这一定位,精准切入,L7、L8、L9三款车月销轻松破三万,均价35万左右,硬生生在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地盘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这成绩,谁看了都得竖个大拇指。可以说,理想汽车已经不是当年的小角色,它现在就是新能源领域的“大象”。而那家贴膜店呢?充其量就是路边的一只“小蚂蚁”。按常理,“大象”的对手是“大象”,是特斯拉,是比亚迪,是未来的智能化、电动化浪潮,而不是一只在临沂城里爬来爬去的蚂蚁。正如那句老话:“大象的对手永远不会是蚂蚁,大象是看不到蚂蚁的。” 理想汽车把目光投向一只蚂蚁,是不是有点“降维打击”的嫌疑?
当然,我理解品牌方维护自身形象的苦心。消费者投诉了,说这家店误导人,以为是官方授权,结果服务可能跟不上理想的标准,这确实有损品牌口碑。理想汽车想一锤定音,杜绝后患,心情可以理解。但处理方式,或许可以更“智慧”一些。直接一纸诉状,索赔百万,动静太大了。 试想,如果理想汽车的公关团队先发个声明,或者派个人去临沂,跟店主心平气和地聊一聊,告知其侵权风险,要求其整改,给个缓冲期,效果会不会更好?既达到了目的,又显得大度包容,还能赢得“体恤民情”的好名声。现在倒好,官司一打,全国皆知,本来一个地方性的小事,硬是成了全网热议的“大事件”。这波操作,到底是保护了品牌,还是无意中给品牌带来了“傲慢”的负面联想?恐怕得打个问号。
还有个挺逗的点。这年头,品牌被模仿,某种程度上反而是种“荣誉”。你想啊,为啥没人去模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就是因为理想汽车火了,有名了,大家才想蹭蹭它的光。满大街的“XX汽车修理厂”、“XX汽车美容”,哪个品牌真的去一一追究过?大众、丰田这些老牌巨头,也没见天天打官司吧。理想汽车这么一较真,以后谁还敢叫“理想”相关的名字? 这会不会显得品牌格局小了?就像一个武林高手,看到路边小孩拿着木棍模仿他的招式,哈哈一笑就过去了,这才是宗师风范。要是非得冲上去把小孩的木棍夺了,还罚他抄十遍《论语》,那未免就太煞风景了。
总而言之,理想汽车在产品力、市场表现上,确实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但企业做大了,除了关注销量、关注技术、关注对手,也得学会处理这些“成长的烦恼”。面对“山寨”贴膜店,与其大动干戈,不如展现一份“大度”。毕竟,消费者最终记住的,不仅是你车有多好,还有你这个品牌有多“大”。最后,留给大家一个问题:当一个品牌强大到足以碾压任何模仿者时,它选择宽容还是严惩,哪种姿态更能赢得人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