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在新能源车销量破纪录的光鲜时刻,行业的盈利能力却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大象新闻11月15日报道,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欧拉新车预售发布会上直言不讳:“炒作电动车的资本已经走了,因为它们已经赚钱走了!”这一句话掀开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另一面——表面繁荣下的隐忧与焦虑。
魏建军毫无保留地说出心里话,对行业的盈利能力感到忧虑。
他认为,无论是纯电动还是增程技术路线,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至今没能形成稳定的商业闭环。
魏建军警告说,如果未来十年内还无法建立成熟的盈利模式,这个行业恐怕要遭遇硬茬。
国家确实在支持新能源,但财政补贴不可能一直兜底,一味靠政策养着,无异于“啃老”,总有一天要断奶。
谁都明白,老祖宗的话有道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资本的态度,魏建军的话也给点透了。
回头看看2020到2023年,热钱涌进电动车市场,各路资本不是冲着技术去的,而是瞄准政策红利,套现一波就走。
投资热退去,靠补贴混日子的企业真面目暴露出来。
早期投资者赚了钱,拍拍屁股走人,剩下很多车企在市场上独自承受压力,甚至被资本反向制约。
资本来得快去得也快,就像过江之鲫,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身边的数据就是最直观的“照妖镜”。
某头部新能源车企的负债,从2020年的1366亿元,飙升到2025年4月的将近7000亿元,负债变成净资产的六倍。
更扎眼的是,很多造车新势力,每卖一辆车就得亏十万块钱,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玩法,谁都知道撑不了多久。
市场竞争像刀口舔血,谁扛得住,谁就活下来。
但有意思的是,2025年,之前一些已经停工停产的新能源“僵尸”车企,居然悄悄“还魂”。
这背后,是地产、基建等领域的热钱找不到出路,转身涌进新能源汽车这个大池子。
业内分析看得准,造车资质的稀缺也让资本对这些企业虎视眈眈。
谁手里有牌,谁就能吸引资金,哪怕企业早就“僵尸”化,资本也愿意赌一把。
俗话说,“死马当活马医”,有时候就是这样。
政策风向也在变。
虽然没正式发文,但工信部已经调整了积分规则,一些地方削减了购车补贴,还对新建工厂设了门槛。
意思很明显,政府不再无条件兜底,开始挑选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政策不再是万能钥匙,想靠补贴混日子的企业,日子真的不太好过了。
魏建军提出了“四项不为”原则:敬畏资本不被牵着鼻子走,重视用户不搞过度营销,坚守底线不追短期利益,爱惜产业不破坏行业生态。
这四条不像口号,更像在乱世里坚持做人的底线。
在浮躁的车市,这种坚持多少有点难得。
长城汽车也没能独善其身,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略有增长,但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10.21%。
这不是一家企业的烦恼,而是整个行业的困境:短期市场份额和长期健康发展,两头都不好兼顾。
换个角度看全球,欧美国家的新能源扶持策略也很有意思。
美国用税收抵免,把本土供应链牢牢绑在一起;欧洲推碳关税,倒逼电池回收。
和直接补贴买车比起来,他们更在意怎么把整个产业链盘活。
中外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从政策驱动慢慢转向市场驱动,从资本炒作回归生意本身。
谁的产业链稳,谁的根基牢,这才是长远之计。
正所谓,“树大根深,风吹不倒。”时间窗口已经打开。
魏建军给行业定了十年期限,要实现自我造血。
如今,新能源汽车月度新车销量在2025年10月首次超过汽车新车总销量的一半,达到51.6%。
数据很亮眼,但背后能不能自我造血,才是真正的命门。
对于那些还靠借贷和补贴活着的企业来说,时间已经不多,真是“船到桥头自然直”还是“病急乱投医”,就看谁能渡过这道坎。
故事讲到这儿,谁能笑到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