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豪华品牌集体消失的成都车展背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权力更迭

#2025成都国际车展#

当我走进2025年成都车展16号馆时,恍惚间以为自己导航错了位置——这里本该是保时捷、兰博基尼等超豪华品牌的"富人游乐场",如今却被小米智能汽车的沉浸式体验区和红旗的HME平台概念车取而代之。这种违和感,恰如十年前我们无法想象华为手机能超越苹果一样耐人寻味。

超豪华品牌集体消失的成都车展背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权力更迭-有驾

消失的镀金时代:超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集体退潮

曾经的第16号馆是成都车展的"流量黑洞",观众挤破头只为在朋友圈发一张与劳斯莱斯幻影的合影。2025年这个专馆却成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展示舞台,这种转变绝非偶然。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5月中国进口车销量同比暴跌33%,保时捷第一季度在华销量更是骤降42%,几乎回到十年前的销售水平。

超豪华品牌的退场并非孤立现象。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雷克萨斯、捷豹路虎等二线豪华品牌,以及标致、雪铁龙等合资品牌同样缺席。这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着自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十年前,一辆进口车的关税可以买辆国产车;十年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座舱让传统豪华配置显得像"上个世纪的古董"。

超豪华品牌集体消失的成都车展背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权力更迭-有驾

"新四化"重构游戏规则:为何缺席的总是他们?

在比亚迪仰望展台,观众排队体验车载无人机起降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些消费者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年轻一代对汽车价值的认知已从"彰显身份"转向"智能体验",这正是超豪华品牌最不适应的赛道转型。

电动化转型迟缓:当比亚迪e平台4.0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时,多数超豪华品牌仍停留在"油改电"阶段。某超豪华品牌工程师私下透露:"我们的用户群体排斥电动车,董事会不敢全力转型。"

智能化能力断层:吉利展示的AI语音助手能识别方言且带有情绪反馈,而某意大利超跑品牌的车机系统还在使用2018年的芯片架构。这种代际差距已不是靠真皮座椅能弥补的。

超豪华品牌集体消失的成都车展背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权力更迭-有驾

消费价值观变迁:00后消费者更愿意为"可分享的科技体验"买单。小米SU7展台每天预约试驾超2000人,隔壁空缺的兰博基尼展位则成了观众的自拍背景板。

自主品牌的"专馆时代":一场蓄谋已久的供给侧革命

今年最震撼的场景,莫过于比亚迪、奇瑞等自主品牌包下整个展馆的霸气操作。奇瑞宣布投入百亿专项资金打造年轻化品牌,长安则展示出全球首个量产固态电池技术。这种规模效应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完成的三重突破:

  1. 技术话语权易主:宁德时代展出能量密度达500Wh/kg的凝聚态电池,参数已领先日韩竞争对手两代
  2. 商业模式创新:华为HI模式吸引多家车企加盟,证明中国企业的标准输出能力
  3. 市场定义权争夺:比亚迪智能化街区将"用车场景"扩展到空中无人机,重构了汽车产品边界

有趣的是,这些变化恰好发生在进口车市场规模萎缩至70万辆的历史节点(2024年数据)。就像智能手机行业的故事重演,当本土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后,市场格局的洗牌往往比预期来得更快。

写在最后:汽车产业的"北京共识"正在形成

离开展馆时,红旗展台的巨幕正在循环播放一段话:"汽车工业的竞赛,本质是产业体系能力的较量。"这句话或许解释了为何超豪华品牌会选择集体缺席——在电气化、智能化的长跑中,单靠品牌溢价已经难以维持竞争优势。

值得玩味的是,成都车展这个曾以"消费属性"著称的展会,如今却变成了观察中国制造转型的最佳窗口。当1600款展车中超过60%是新能源车型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几个品牌的进退,而是一个国家汽车产业跃迁的完整轨迹。这场静默的权力交接,可能比展台上的任何黑科技都更具颠覆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