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高速充电桩叫号到49号:等3小时充1小时,假期的“电量焦虑”谁来解

从9月30日晚到10月1日凌晨,多个高速服务区开始用喇叭叫号,排队充电1到4小时的情况在北京、杭州、武汉、长沙和广深等地同时出现

国庆高速充电桩叫号到49号:等3小时充1小时,假期的“电量焦虑”谁来解-有驾

这不是偶然,是车流“潮汐”撞上新能源车的现实:平常闲着的充电桩,遇到节假日就顶不住

现场工作人员拿着号码牌,一张张发到车主手里,场面像医院挂号,只是大家心里装的是续航

从广州出发的辰女士本来想错峰,结果还是被高峰撞了个正着

她一家人9月30日上午动身,晚上7点半进了湖南官庄服务区,眼前只有2台充电桩、4个枪口

叫号已经到了49号

她说“一辆车大概充40分钟”,但真正的时间是等了3小时才轮到自己,又充了近1小时

为了补能,她在服务区耗了4个小时

等到孩子在后排睡着,她还在看着屏幕一点点往上爬,外面秋夜潮得像刚下过雨

另一个车主在京哈高速也排到60多号,差不多等了4小时

他不愿意下高速去城里充,一方面怕路不熟找不到桩,另一方面担心到那边仍在排队

这个顾虑很常见,我也能理解

在假期的夜里,导航不断刷新红色路段,人的选择会变得保守

不只是纯电车在排队,增程和混动也加入了队伍

一位理想车主直言,加油站同样大排长龙,油费也比电费高

这很现实

几块钱一度的电,和一百多一箱的油,在国庆里突然被摆在同一条队伍前

你看见的是充电枪被一辆辆车接力,更看见的是每个人在算自己的时间和成本

背后是数据在推着人群走

国家能源局披露

今年国庆期间,全国高速电动汽车充电量达到7215.27万千瓦时,日均1030.75万千瓦时

比2024年“五一”日均多了34%,比2023年国庆多了80%,这已经是历史新高

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预计,8天里高速日均流量超6200万辆,小客车占近九成

新能源汽车日均约1250万辆,占比近20%,同比增加约30%

这些数字让现场的焦虑有了解释

人和车一多,电就成了“公共资源”

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预测,国庆期间全国超三分之一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将满负荷工作

时间也很关键:9月30日13点车开始增多

22点到24点是充电高峰

10月1日从早上7点开始

国庆高速充电桩叫号到49号:等3小时充1小时,假期的“电量焦虑”谁来解-有驾

10点到19点又是一轮高峰

返程更密集

10月6日和7日每天10点到21点将迎来充电需求高峰

从线路看

沈海、长深、京沪最忙

从区域看

江苏、浙江、安徽的充电量预计创新高,江苏每天出行的新能源车预计超过72万辆

你能把这些时间节点记在心里,假期计划也许就能少一点被动

现场也在动

南京沪蓉高速黄栗墅服务区在原有16台基础上,新加了12台120千瓦的充电桩

把最吃紧的时段暂时撑住

G15沈海的宁波慈城服务区直接上了超级充电桩

最大输出功率是普通桩的8倍

还配了应急储能充电车,像移动电源一样随叫随到

湖南的做法更细致:

湖南高速新能源平台在假期安排值守叫号,把部分服务区的充电桩SOC设置在70%到85%之间,每车最多充到80%

湖南高速服务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在30对重点服务区安排运维人员驻点,引导、发号码牌,并投放了19台移动充电设备

在京哈高速凌海服务区

9月30日晚直接用喇叭喊号

有车主说排了半个多小时就上枪,这种“土办法”有时候真能降摩擦

限充到80%是个争议点

有人觉得能缩短排队时间,队伍挪得更快

也有人担心这样不够撑到下一站,尤其是寒夜和长距离路段

我个人的感受是

80%限充更像是在堵点上做“分流”,是不得不的取舍

但前提是下一站的补能点要可达、可预期

屏幕上的SOC门槛和导航上的充电图标,最好说的是同一种语言

为什么会潮汐化?

国庆高速充电桩叫号到49号:等3小时充1小时,假期的“电量焦虑”谁来解-有驾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人高博说,充电排队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带来的阶段性挑战

这个判断很克制

红星新闻梳理也指出,城市里的充电桩日常利用率不高,进服务区的桩却在假期被挤爆

供需在时间上失衡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韦福雷建议,短期可以用移动充电舱、充电机器人等灵活手段解决“最后一公里”,长期还得加快服务区充电桩建设

他还提到商业模式

让运营商通过商业服务创新拓宽收入,政府在税收、财政上给予支持,才能吸引资本提前布局

这话听着不热血,但它是能把“应急”变成“常态”的钥匙

把目光放远一点

纽约的特斯拉超级充电站也在排队

当地对网约车的电动化要求推高了车量,但网络建设没跟上

有司机说通常要等1小时进场,再等1小时充到至少80%

有的每天等1个半小时

其他快充站还要40美元预授权

特斯拉对超过80%的车辆每分钟收1美元

问题也还没被彻底解决

我们这边

2025年春节前后在多条进出大城市的高速,同样出现几小时的充电排队

说明这不是一个节日的偶发,而是规律在不断重复

作为路上的人,我有几条不成熟的建议,仅算推测和体感:

尽量把充电高峰当成“避让区”,比如把进站时间前移或后移两个小时

优先选择枪口数多、功率高的服务区,哪怕多开十来公里

把冬季和夜间的续航衰减考虑进去,别把电量估算到最后一格

这些都是细碎的经验,不是万能解法,但它们能让你在队伍里少一分慌

今年的国庆,我们看见的不只是排队,还有应急车、号码牌和叫号的喇叭

它们共同拼成一个过渡期的图景:

新能源车的规模化已成事实,补能系统正在赶路

在系统追上之前

每一个“等3小时、充1小时”的故事都是真实成本

如果说有什么金句,那就是——

假期的路,靠规划更靠供给,电量够不够,决定了人心稳不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