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前脚刚称王,后脚就塌房”这种事儿,但让人没想到,这句话居然能在哪吒汽车身上这么应景地应验。三年前还跟比亚迪掰手腕呢,一转眼,学徒都没留下几个,直接变成新能源里最惨的那个。你要说这事儿有啥新鲜的地儿?其实细琢磨,它像极了创业公司生死时速的典型套路,但又有点不一样,尤其是那个泰国分公司,怎么看都像个反转剧。
我心里就忍不住琢磨:到底是什么让一家刚刚在国内奔到巅峰的车企,三年时间里连自救仓都塌了?是国内新能源蛋糕分太碎?还是出海这步棋本就没那么简单?还是说,大部分所谓的奇迹,都是泡泡,一遇到风还来不及扎紧口就飘没了?
哪吒汽车这几年的折腾,按套路来看特别“标准”。开始一鸣惊人,搞出高增长,然后一路下滑直奔亏损,最后资不抵债摔到底,大雷响了。你要说这是不是商业故事里的标准剧本?还真是,甚至剧本俗套得让人觉得有点无聊。可是真实发生了,你才发现这“老掉牙”的套路一点也不虚。
换个角度问问:泰国分公司的逆势翻身,能不能救得了哪吒?或者说,海外市场的漂亮成绩到底值不值钱?
拿数据说话,2024年是在国内销量不断萎缩的时候,哪吒在泰国居然逆势突破,搞出了7969辆的成绩,还一度排在第三,仅次于比亚迪和名爵,甚至连特斯拉都比不过它。看起来是不是很燃?你要说公司当时不动心想靠泰国回血,那不是企业,不是人。陈尹斌他们团队也确实没有辜负期望,直播泡水啥招都用上了,订单迅速破千。但泰国的繁荣,有点像“荒野上的风帆”,看着拉风,能抵多久的风浪?
有些人觉得,只要海外分公司能赚钱,总部就能起死回生。但现实其实非常冷酷——局部繁荣永远救不了系统性崩塌。你总部亏空,管理散了,钱再多也是无底洞,泰国那点利润喂的是个贪吃蛇,不够塞牙缝。
这里就引出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一家技术上没太大短板的企业,会倒在管理上?管人比管事难到什么地步?
哪吒的管理乱象,可以写进咱们的现代企业教材。从2022年开始,每年都在换人,光是副总经理级别的都快能组个足球队。大家斗来斗去,能量不是用来打市场的,都是内耗。陈尹斌这个人,也挺有自信,信“道不同不相为谋”,但现实却是团队都在各自拉帮结派,效率低到基本啥事都干不成。你说哪吒技术没事,车子卖得出去,问题是团队根本不能拧成一股绳,业绩也只能跟着散。
这让我不得不问:如果一个公司连最基本的供应链都搞不定,资金带宽再宽也是空山花雨。那到底该不该把企业的生死交给一群混得风生水起的派系?
资金问题,哪吒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2025年,从泰国金融机构拿下21.4亿人民币的授信额度,本应是一根救命稻草。陈尹斌当时肯定也能看到一点希望,可是“协议还停在纸面上”,钱永远没到账,总部一边朝泰国抽血,一边又没能力给钱做事。这就像抢救病人的时候,生命线全被堵死了,医生也只能干着急。
这里就很值得咱们思考:企业管理中的“信任”究竟值多少钱?
陈尹斌后来坦白,哪吒泰国账上是有钱的,甚至都能给总部发工资。但钱被抽走,员工、团队啥都没留下。公司系统崩了,最后连应有的补偿都没发下来。信任一次破裂,你觉得还能有人愿意拼上命给公司干活吗?企业不是靠一两笔钱续的命,是靠基本的信任和秩序在撑。哪吒最后资金链断了,这种管理上的失败,比技术上再有突破都救不了。
回头再看哪吒的车型。其实哪吒V、哪吒X当年性价比还是很够的,价格区间在14-16万,正好切中泰国市场的刚需。产品有卖点,市场又不算太卷,大家都觉得这就是出海成功的样本。但你回头看那个哪吒S,产能不够,订单不停取消,交付一拖再拖,直接把口碑拖到谷底。光靠“情怀”或者几款爆品,你顶多火两年,后面的坑全都埋在管理和战略里。
那这时候就不禁得问一句,“一家企业,体系和情怀哪个更重要?”你可以靠车迷撑场子,可以靠直播蹭热度,但公司体系乱、资金没保障,做得再好都像是在纸上画大饼,再多分公司也拯救不了这楼塌了的结局。
再说泰国分公司,陈尹斌和团队的人确实拼命了,他们思路也很活。“泡水直播”这种点子,说实话还真是那种小成本爆吹的经典案例。产品防水实力能一下子刷到用户认知里,是会带动销量,但它不是根本。哪吒的问题压根不在市场,不在用户,而在“谁掌舵、谁分钱、谁做决策”。总部每天都像在打仗,内部混乱,外面再亮眼都守不住。
这里还有个值得琢磨的问题:为什么企业一旦规模大了,就容易变成“派系丛生”的泥潭?难道大公司一定会被人事斗争耗死吗?
咱们中国企业里,凡是敢做全球市场的,在总部治理上基本都是场硬仗。一开始可能是创业铁军,大家目标一致,一个方向疯跑。但真到规模做起来,决策开始碎片化,每个人都想分块领地。你搞泰国,他搞渠道,下边派系一分,谁都管不了大盘。到最后,管人管钱管项目,都是各管一摊,没人负责到底。这套体系,只要一遇到外部压力,比如现金流短缺,就是一拍两散。
你再看泰国分公司最后的结局——业务还在,营收还有,门店也不少,甚至某种意义上还保住了市场,但和国内总部比它就是“最后一块飞地”,像极了废墟里的孤岛。再坚强也撑不起总部这塌的天。
所以,我们是不是该问一问:自救到底靠不靠谱?倘若一个企业靠局部的亮点去救全局,是不是注定只能拖延死亡,而不是逆转命运?
哪吒的整个故事给我的感觉,就是“情怀顶不住体系,体系倒了就连情怀都彻底清零”。泰国分公司那些人做得真的不错,但老板们固守自家算盘,光把钱挪来挪去,信任基本没了,福利也发不下来,人才全都跑了。这种企业内部的“自杀”其实很常见,外部市场的成功,反倒成了最后的闪光点,终归只能成为一个“飞地”,没人能救得了整体崩塌。
我一直觉得,一个公司的软肋永远不是产品,不是市场,更不是钱,而是管理、决策和信任。哪吒输了不是因为工艺差,也不是因为车子不够好,而是内部混乱让外部优势都归零。要是真有比较好的企业文化,可能哪吒还能多撑几年。可惜,人心散了,大家都不为公司拼了,一时的风光,终归成了遥远的烟花。
故事走到这,剩下的只能问一句,“企业到底该怎么活下去?怎么样才能避免变成下一个哪吒?”是不是应该少点内部斗争,多点制度保障?钱和市场固然重要,但根子还是人,信任这东西,一旦没了,全都是空谈。
最后总结一句,也许哪吒汽车的“泰国飞地”会在某些年里成楼市里的好故事,但主楼塌了,“飞地”能剩啥?企业之间输赢,其实都体现在那些没被外界看到的细节里。哪吒陨落记,不过是中国制造业爬坡过程中跌下的一个身影,未来能不能有新“飞地”重新站起来?可能谁也说不准,但总归要有点像样的体系和信念支撑着。不然,谁又能活得久呢?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