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为何“芯”病难解?

中国汽车,这艘扬帆远航的巨轮,为何在“芯”海中暗流涌动?

想象一下,2025年的全球汽车市场,中国品牌占据C位,出口量如同奔腾的江河,一路奔涌向前。

2023年,我们以491万辆的成绩,将日本(442万辆)甩在身后,荣登全球销量榜首。

2024年,这股势头更是凶猛,全年出口达到惊人的586万辆,同比增长19%,而日本则滑落至421万辆。

今年(2025年),前八个月,我们已交出494万辆的亮眼答卷,同比增长21%。

8月份单月更是冲上76.4万辆,环比增长12%!

9月份的65.2万辆,也让累计销量达到495万辆,同比增长14.8%。

这速度,简直比“长风破浪会有时”来得更直接!

危机?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为何“芯”病难解?-有驾

新能源车的出口更是如虎添翼,上半年就突破106万辆,同比增长75.2%!

整体汽车出口也达到了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

看看车企们的动作:比亚迪在泰国和巴西投建工厂,年产能直指30万辆;上汽在印度合资,目标10万辆;长城汽车在南非进行组装;吉利则借助沃尔沃的渠道,大举进军欧洲。

俄罗斯市场成为了中国汽车的“蓄水池”,吸纳了150万辆;澳大利亚和沙特各20万辆;墨西哥更是接近50万辆。

拉美、东南亚市场增长迅猛。

全球电动车市场渗透率已达20%,中国占据了40%的份额,出口额更是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新能源车型贡献了四成。

乘用车,特别是SUV和轿车,销量持续攀升,商用车比例则有所下降。

这景象,何其壮哉!

难道这艘巨轮,就要这样一路顺风,驶向辉煌的彼岸了吗?

然而,当警钟敲响:日媒的“芯片之问”

就在我们沉浸在出口的喜悦中时,2024年2月,《日本经济新闻》的一篇报道,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痛点上。

文章直指中国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仅有10%左右,在美国出口管制的重压下,这成为了我们汽车产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即便电池技术领先,也可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危机?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为何“芯”病难解?-有驾

报道深入剖析:电动汽车比传统燃油车需要更多芯片,一辆智能汽车可能就搭载上千颗,而这些核心部件,绝大部分仍依赖进口。

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国外巨头,牢牢掌握着市场命脉,就连功率半导体,国产化率也仅在15%左右。

他们先肯定了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销量中的举足轻重地位,以及对行业电动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但话锋一转,便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即使在电池技术上拥有优势,如果芯片供应链被卡住脖子,又怎能真正实现‘快’?”

数据之辨:国产化率的真实画像

这番话,听起来刺耳,但数据不会撒谎。

盖世汽车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

中国固然在加大研发投入,力图实现芯片的国产替代,构建不受他国制约的供应链,但日媒认为,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甚至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原因何在?

在于整个芯片供应链的复杂性。

除了核心的处理器,还有功率器件、传感器、存储器等一系列关键部件,它们共同支撑着动力控制、辅助驾驶等复杂功能。

国外巨头在这些领域积累深厚,尤其是在最尖端的自动驾驶芯片方面。

报道还回顾了2021年全球芯片短缺的危机,当时中国因此损失了200万辆汽车的产量,这无疑暴露了我们对进口的深度依赖。

日媒的论断,直白而尖锐:“中国汽车,始终跑不快。”

危机?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为何“芯”病难解?-有驾

风云变幻:美国管制下的供应链博弈

美国的芯片管制,自2022年10月起便逐步升级。

最初针对先进计算芯片,2023年10月扩大了范围。

2024年4月,管制力度进一步加大,5月更是直接吊销了英特尔和高通的部分许可,这无疑对中国车企的采购造成了直接冲击。

2024年12月,限制又延伸至高带宽内存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

2025年1月,16纳米以下工艺也被纳入管制。

10月28日,美国宣布从2025年1月起,限制对华在半导体、AI和量子领域的投资。

这项新规意味着,美国企业和个人禁止向这些领域注资。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这些措施的升级,大大增加了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车企的采购渠道受限,成本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

危机?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为何“芯”病难解?-有驾

2025年5月,美国发布新指南,限制使用华为昇腾芯片,并禁止美国AI芯片用于训练中国模型。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又出台了新一轮“穿透性规则”,对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也施加了同等的管制。

荷兰的安世半导体也因此受到影响,中国方面也对部分芯片出口进行了限制。

路透社的报道更是指出,欧美车企已发出警告,芯片供应的中断可能迅速波及美国本土的汽车生产。

1月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表声明,直指美国随意更改规则,严重影响了芯片供应的可靠性,中国汽车行业对美国芯片的信任已然动摇。

2025年9月13日,商务部对美国进口的模拟芯片启动了反倾销调查,调查期为2024全年。

10月12日,中国进一步升级出口管制,将人造金刚石相关物项纳入其中,并于11月8日起生效。

中国还加强了对稀土元素的出口管控,这对于半导体、汽车、导弹等诸多领域都至关重要。

正如《纽约时报》所言,这些措施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沉重打击,西方国家也担忧这会削弱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制造商们正面临着供应中断的严峻挑战。

国产化之路:挑战与曙光并存

就拿芯片国产率来说,2020年时,这一比例还不足5%。

到了2023年底,根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数据,已提升至20%。

2024年,整体国产化率不足15%,其中中低端芯片的替代速度较快,但高端芯片的瓶颈依然存在。

2024年,车规级SoC市场规模达到381亿元,同比增长42.7%。

预计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1711.81亿元。

整个行业规模,从2020年的666.92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493.53亿元。

国家的目标是,在2027年前实现100%自主开发制造,而2025年的自制芯片使用率目标是25%。

危机?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为何“芯”病难解?-有驾

这并非全是坏消息。

瑞银拆解比亚迪海豹时发现,其功率半导体已实现全国产。

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推出的驾驶芯片,在2023年的装机量显著增长,预计2025年,地平线有望售出超过50万套。

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麒麟5.0 IGBT已实现量产装车,能量损耗降低20%,续航里程提升40公里!

地平线征程6芯片算力高达256TOPS,足以支持L2++级别的辅助驾驶。

中芯国际计划在2025年投入75亿美元资本开支,新增5万片12英寸产能,其中汽车产品占比将逐步提升至10%。

芯联集成在车载业务上的增长更是达到了128%,为蔚来和小鹏供应SiC MOSFET。

辉羲智能的光至R1芯片,采用7nm工艺,算力超过500TOPS,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

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已要求提高国产芯片的采购比例,目标是达到20%至25%。

2025年的上海车展,也集中展示了本土化研发的丰硕成果。

行业内已制定了20多项标准,旨在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然而,专家也坦言,要实现高比例的国产化,仍需十年以上的时间。

数以百计的芯片型号需要迭代更新,而每一个芯片的认证周期就长达2-3年。

上游材料的国产化率目前为25%,设计工具也已支持14nm工艺。

车载芯片正迎来一轮国产化加速,但自动驾驶AI芯片的国产化率尚不足8%。

美国12月的禁令,更是抽走了关键的内存条。

车企们不得不开始囤积物料,6个月的库存成为常态,这使得高科技产品,仿佛被卷入了“冬储大白菜”的模式。

全球布局与战略调整:应对风险的智慧

欧洲方面的动作也不容忽视。

自2024年10月30日起,欧盟开始征收反补贴税,税率从7.8%到35.3%不等。

比亚迪的税率为17%,吉利18.8%,上汽高达35.3%,特斯拉为7.8%。

这一举措迫使车企将目光转向东南亚和拉美市场。

蔚来在匈牙利投资7亿欧元建立换电站,其三分钟换电的速度,远超加油的便捷。

2025年,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将下线首辆海豹车型,届时,欧盟的关税壁垒或将转化为本地生产的优势。

在俄罗斯街头,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中国品牌,奇瑞瑞虎8Pro在图拉工厂下线,其35%的零部件实现了本地化生产。

在墨西哥,25%的新车都挂着江淮、长城的车标,KD工厂能在12小时内完成整车组装。

澳大利亚市场,20万辆中国汽车已在右舵公路上驰骋。

危机?中国汽车出口全球第一,为何“芯”病难解?-有驾

10月份,我们发布的12项汽车芯片国家标准,竟被南非和智利纷纷采纳并纳入其法规体系,中国标准正逐渐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参照。

规模的扩张,也伴随着风险的显现。

功率芯片的产能一年内翻了三倍,但MCU、AI加速芯片等领域,仍依赖进口。

高端计算芯片国产化率的低下,如同足球比赛临近终场,虽已攻入禁区,但关键的一击,却受制于人。

这场“芯片战争”,正在撕裂安世半导体,全球车企都在为争夺有限的芯片资源而奔波。

中国近期实施的新出口管制,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广泛影响,从汽车到军事装备,无一幸免。

半导体供应的波动,已对全球汽车产量构成威胁。

阻止安世出口芯片的举动,使得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中美两国在科技供应链的控制权争夺日趋白热化。

未来之问:能否在“芯”上实现真正腾飞?

归根结底,日媒的批评虽然尖锐,却触及了核心问题。

中国汽车出口的强劲势头毋庸置疑,预计2025年全年出口量将达到700万辆。

上半年市场呈现震荡上行态势,5月份单月销量达到66.63万辆的峰值。

新能源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表现尤为突出,成为拉动整体出口的重要力量。

实惠的价格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是我们出口的优势所在。

然而,芯片的对外依赖,在管制收紧的情况下,迫使我们必须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车企们正通过自主研发和合作,努力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体系,这绝非一日之功。

笔者的经验是,未来的几年,中国汽车出口的底气,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土芯片能否挑起重担。

倘若芯片自主化进程缓慢,潜在的风险将日益凸显。

2021年因芯片短缺损失200万辆汽车的教训,仍历历在目。

将芯片国产化率从10%提升至30%,已成为当前的核心目标。

从电池管理、电机控制到传感器接口,应优先突破关键技术,再逐步向更复杂的算力领域迈进。

每一步,都需踏实稳健。

如果芯片的自给能力无法跟上步伐,任何新的管制措施,都可能让这辆高速行驶的“中国汽车号”骤然刹车。

实践反复证明,只有解决了芯片这个“拦路虎”,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行稳致远,在世界汽车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