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造车“翻车记”:从15.8万跌到5万,董小姐的电动车为何沦为物流专用车?

当初董明珠豪言要造“不亚于特斯拉”的格力钛新能源车,如今却在市场上遭遇尴尬。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纯电面包车,官方续航标称230公里,起售价15.8万元,而现在价格腰斩至5万元却依然卖不动。曾经的新能源明星车,如今却成了物流公司的专属工具车。

格力造车“翻车记”:从15.8万跌到5万,董小姐的电动车为何沦为物流专用车?-有驾

这款车最大的短板在续航。官方宣传的230公里续航,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只能跑到180公里左右。要是遇到开空调或者载重物的情况,续航还得再打七折,冬天开暖风更是直接缩水到150公里。这样的续航能力,从北京三环开到五环都得担心电量是否够用,更别说长途运输了。

虽然搭载的钛酸锂电池在充电速度上确有优势,30分钟就能充到80%的电量,且低温性能稳定。但能量密度过低导致车身过重,续航能力远远落后于市场主流电动车。相比之下,同价位的五菱荣光EV和长安星卡EV在续航表现上要稳定得多

格力造车“翻车记”:从15.8万跌到5万,董小姐的电动车为何沦为物流专用车?-有驾

如今,这款车最大的用武之地是在物流配送领域。后备箱容积约2.7立方米,载重能力达到700-800公斤,配合侧滑门设计,装卸货物十分方便。以5万元的价格来说,作为厂区内短途运输或城市物流配送,性价比确实不错。

但在二手市场上,大量准新车以5万出头的价格抛售,贬值超过三分之二。这些车大多被物流公司收购,用于城市内的短途配送,从“新能源乘用车”彻底变成了“物流工具车”。

格力造车“翻车记”:从15.8万跌到5万,董小姐的电动车为何沦为物流专用车?-有驾

格力钛选择钛酸锂电池技术路线,被证明是一次押错宝的决策。虽然这种电池安全性和快充性能不错,但能量密度低的缺陷无法回避。与此同时,主流车企早已转向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在性价比上完全碾压了钛酸锂

格力虽然在汽车领域申请了上千项专利,包括氢燃料电池、无线充电等技术,但大多没有实现量产。技术路线的摇摆不定,让格力在造车路上越走越艰难。

格力在空调领域的成功经验,显然无法复制到汽车行业。跨界造车不是光有钱、有决心就能成的,需要技术积累、供应链管理、用户需求理解等多方面的能力。董明珠的造车梦,最终还是败给了市场规律和技术现实。

如今,格力已经开始转型,与比亚迪、理想等车企合作,专门供应车载空调、电池温控系统等零部件。从“造整车”到“卖零件”,虽然务实,但对董明珠这样强势的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次无奈的转身。

格力造车“翻车记”:从15.8万跌到5万,董小姐的电动车为何沦为物流专用车?-有驾

消费者成了最惨的人

最惨的还是那些当初相信董明珠、花15.8万买车的消费者。现在车子不仅续航短,维修还找不到地方,配件稀缺、售后瘫痪。卖也卖不掉,用也用不爽,最后只能降级用于城市短途物流,这落差确实令人唏嘘。

格力造车的经历给所有跨界者上了一课: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门槛。董小姐这次,确实是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格力造车这件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