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O Markets:中国车企进军欧洲,新能源狂飙能冲破重重阻碍?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时代的新宠。中国车企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突破,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欧洲市场更是成为了中国车企竞相角逐的重要战场。然而,在新能源汽车销量狂飙突进的背后,一场激烈的攻守战正悄然上演,中国车企能否冲破重重阻碍,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ETO Markets:中国车企进军欧洲,新能源狂飙能冲破重重阻碍?-有驾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几乎翻了一番,达到 5.1%,仅次于奔驰的 5.2% 。比亚迪、奇瑞、上汽名爵等众多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表现亮眼。比亚迪在欧洲 5 大核心市场(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总计销量已突破万辆,尤其在西班牙市场,比亚迪的月销量是特斯拉的 3 倍。

中国车企之所以能在欧洲市场实现销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多方面的优势。在技术层面,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的 “三电” 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智能化产业链方面拥有完整且先进的体系,这是欧洲传统车企所欠缺的。例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凭借其高安全性和长续航能力,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在成本控制上,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中国车企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推出产品。以大众 ID.3 为例,该车型在中国和德国售价差异明显,大众集团发言人解释称,中国市场的生产成本优势以及较短的运输路线和较低的生产成本,使得其在中国售价更低。

尽管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欧盟政策的不确定性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中国车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自去年 10 月底起,在原有 10% 税率的基础上,欧盟对在华生产并出口至欧盟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加征最高 35.3% 的反补贴税,为期 5 年。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车企出口至欧洲的纯电动汽车成本大幅增加,市场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

受此影响,今年 2 月,中国纯电动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下滑 3.4%,为 11116 辆,而同期欧洲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26%,达到 16.46 万辆。不过,由于插混车不受欧盟上述关税政策影响,2 月中国插混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大涨 321%,达到 4744 辆 。这也促使部分中国车企开始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加大插混车型的投放力度。

然而,中欧之间围绕电动汽车关税的争议并非无解。当地时间 4 月 10 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罗夫斯基斯表示,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销往欧洲设定最低价格,取代欧盟 2024 年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的方案。商务部网站也指出,中欧双方同意尽快启动磋商,深入讨论市场准入相关问题,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营商环境,并立即开展电动汽车价格承诺机制谈判,以及讨论中欧汽车产业投资合作问题 。这一消息无疑为中国车企带来了新的希望,若价格承诺机制能够顺利达成,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车企面临的关税压力。

除了政策层面的挑战,中国车企在欧洲还面临着本土车企的激烈竞争。欧洲作为传统汽车强国的聚集地,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冲击,欧洲本土车企也在加速转型,加大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投入。

大众、宝马、奔驰三大德系巨头携手博世、大陆、采埃孚等 11 家企业,共同开发开源汽车软件平台,试图在智能网联领域夺回主动权。雷诺计划 2026 年推向市场的 Twingo E - Tech 售价将低于 2 万欧元,以低价策略来应对中国车企的竞争 。欧洲本土车企凭借其在本土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对中国车企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面对欧盟政策和本土车企的双重挑战,中国车企积极寻求破局之道。本土化战略成为了众多车企的重要选择。奇瑞与西班牙车企 EV MOTORS 合作,接手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原日产工厂,以 “奇瑞技术 + EBRO 品牌” 为核心实现本土化生产,开创了中国车企以技术输出方角色参与欧洲本土品牌复兴的先例。比亚迪则官宣在匈牙利独资建厂,有传言上汽集团也有意在欧洲建厂。通过本土化建厂,中国车企不仅可以规避高额关税,降低运输成本,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提升品牌形象。

在产品策略上,中国车企注重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 “电动化、智能化” 成为中国汽车的 “新名片”,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主打 “智价比”。长安汽车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品牌欧洲发布会上,展示了旗下三大品牌 9 款新车,其语音控制自动泊车、露营模式自动变形等智能化功能,让不少欧洲媒体和经销商惊叹,颠覆了他们对中国汽车的认知 。小鹏汽车也期望以科技的差异化走中高端路线,加速布局区域研发中心和供应链体系,在全球建立超过 300 个销售和服务网点 。

ETO Markets分析认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新能源狂飙,既展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欧盟政策的走向、本土车企的竞争态势以及自身技术和市场策略的有效性,都将影响着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未来发展。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中国车企凭借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以及积极的应对策略,依然有望在欧洲市场这片蓝海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