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中美日德还在汽车电气化这事上达成了一致。
第二年,比亚迪、沃尔沃、大众、通用、福特、奔驰、捷豹路虎这些大厂,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说要逐步停售燃油车。
后来,中国和美国在新能源车赛道跑得最快,成了领头羊。
日本和德国跟在后面,节奏慢一点,但也一直在动。
可五年过去了,大家的方向却不一样了。
美国出了个“大而美”法案,把电动车补贴给取消了,不再硬推电动车。
特斯拉只能靠降价活下去。
欧盟也推出了欧7排放标准,放宽了燃油车的排放要求,给了三年缓冲期。
欧洲车企立马抓住机会,奥迪和奔驰先后宣布暂停全面电动化,转头去研发新的燃油发动机。
这事儿得从当初的电气化共识说起。
其实背后都是利益和国家形象在驱动。
四个汽车大国推电气化,动机不同,但都绕不开三件事:能源安全、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先说能源安全。
欧洲看着油车厉害,其实石油全靠进口,依赖度接近百分之百。
德国想摆脱这种局面,就得搞电气化,发展清洁能源。
日本更惨,岛国没资源,能源全靠买,跟德国一样得想办法。
汽车产业依赖国际市场,必须发展节能和新能源车,减少对外依赖。
中国情况特殊,自己也产油,但经济太大,每年要消耗五亿吨石油,一半以上靠进口。
关键运输路线还掌握在别人手里,马六甲海峡一堵,油就进不来。
所以能源安全对中国来说,压力也不小。
再看环保。
欧美很多人真心觉得环保重要,尤其是北欧,几乎当成信仰。
电动车能减少尾气排放,符合他们的政策和潮流。
日本就不怎么买账,丰田的老板丰田章男多次公开说电动车不环保。
他们更愿意推自己擅长的油电混动车型。
最后是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大家能坐在一起谈欧美过去靠燃油车赚得盆满钵满,技术却多年没进步,发动机效率卡在50%以下。
靠着垄断还能躺着赚钱,但现在不行了,智能化和电动化来了,不跟上就得被淘汰。
一旦油车市场萎缩,整个产业垮了,税收和就业都会出问题。
可转型哪有那么容易。
欧美车企不是第一次想退出电动化了,但他们真不是要放弃。
而是太难了,两边都在拖后腿。
一边是燃油车卖不动了,产能严重过剩。
光是中国市场就有两三千万的传统产能,新能源车只消化了两三百万。
大众在裁员、降薪、关工厂,宝马奔驰奥迪也在欧洲关了不少生产线。
在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BBA”还终止了很多4S店合作,想省成本。
另一边是电动车卖不过中国品牌。
技术不够成熟,生产成本高,价格拼不过。
油车利润在掉,电车又卖不好,还在亏钱,车企撑不住了。
于是他们集体反悔,说要继续搞燃油车。
但这不是放弃电动化,而是想油电并行,缓一缓财务压力。
这种保守策略让一些支持燃油车的人有了底气。
开始说中国搞新能源是错的,油车不可替代。
可事实是,欧美不是不想搞电动车,是搞不过中国车企,只能先稳住阵脚。
比如日本在中国动作不大,但在北美积极布局混动和纯电,还在美国建了好几个电动车工厂。
奥迪和奔驰也是类似,避开中国市场,回欧洲卖油车赚钱,再拿这些钱补贴本地的电动化业务。
中国根本不用跟着他们退。
反而要加大力度,继续往前冲。
这样才能在全球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保持领先。
让欧美继续依赖我们的技术和产业链,彻底改变中国汽车在世界的地位。
以前是他们垄断油车市场,掌握技术和利润。
现在轮到我们了,在这三电技术,还有智能驾驶上占了优势。
新能源车渗透率越来越高,成了全球汽车消费的新增长点。
就连豪车市场,也被中国新能源品牌打破。
以前加价卖车是常态,现在不行了,只能降价,豪车也开始平民化,把好处让给消费者。
普通车市也不太平。
比亚迪崛起,华为系的尚界H5推出低价高配车型,直接动摇了燃油车的基本盘。
传统车企连最后的退路都被堵上了。
电动智能车的大趋势不会变,油车还会存在一阵子,但一定是慢慢减少的过程。
中国起步早,跑得快,没那么多历史包袱,只要坚持走下去就行。
欧美不一样,旧产业的沉没成本太重,一会儿退出承诺,一会儿撤离中国市场。
这些反复不是偶然,是转型必经的阵痛。
但最终方向不会变,只是路更难走。
最后:
这十年的变化说明,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靠守旧得来的。
中国选择新能源,不是赶时髦,而是看清了未来的路。
欧美现在的摇摆,暴露的是转型的无力和焦虑。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被干扰,坚定走自己的路。
技术会改变格局,也会重塑公平。
当别人还在纠结要不要变的时候,我们已经用行动证明,改变值得坚持。
这条路不容易,但每一步,都算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