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一个细节,去年我去工厂看生产线,那批零件摆得像拼图一样,尺寸差点拼不出一台车。生产线的调试每天都像在打算盘,零件一环扣一环,适配得紧得让屏幕都出错率几乎零——但实际操作中,哪次不出现点偏差?估算,一辆车的零件匹配率(粗糙)我猜70-80%,这还不算每个供应商的灵活应变能力。
说到这,智商税是个挺奇妙的话题。比如我旁边买了一辆别的品牌SUV,价格差不多,但开起来的感觉区别大约在平凡和舒服间。那为什么同样价位,别的品牌车会把空调开到炙热那档?我想理由不外乎:供应链的弹性、用料的不同,甚至研发对零部件性能的掌控。你看人家小米,要做高性价比车型,低配跑量,关键是控成本中还不能牺牲质量,像在拼拼图。零件匹配得再精,驾驶感受还是那么回事,反正我就偏爱快充多一些——这也是另一点成本考虑。
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了那次工厂拍的生产快照。一张照片,几个车身壳体排成一列,旁边工人们在忙什么我没细想过——大部分在调校焊点,确认颜色一致,就像调色师调调色板。你会不会觉得,某些工序平凡得像舔盐,但其实每个环节都在像打扑克一样,拼出一辆车的血统?我猜如果没有那点耐心和细心,车就会跑偏。估计,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车厂都强调智能调校,用AI帮忙点点点,减少失误。
我得说,消费者对比其实挺多的。就拿同价位同类车的实操差别来说,比如别的SUV用的材料可能差点——内饰塑料硬邦邦的,或者座椅支撑不够厚实——而小米的车,虽然有低配,但座椅、内饰的用料还算有点看得过去。这个看得过去其实挺重要,真正落在实操,那感觉就是:你开着车,要的不是豪华到哭,而是舒服、耐操。
说到这里我还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这些车型,为什么都靠最低配跑量?我知道,成本控制在核心,但究竟汽车厂商是不是在用最低价留住最基础的用车族?反正我跑两年开下来,觉得最重要的还是稳定和耐用。像我前几天问那修理工,问到搞不懂的地方,他笑着说:这车不出啥大问题,都是用料跟设计,差别就在那点细节。我又在想,实际生产中的细节会不会是砸钱的环节?毕竟,一辆车的成本占比里,零件和装配约有50%以上。
你不觉得吗?在这个饱和式市场,竞争只会越打越细碎。不能再用粗暴的便宜多卖策略。毕竟,市场越惨烈,你越得在用料和调校上下功夫。而且,供应链扯不断的关系,好比我们买苹果手机,屏幕、芯片、摄像头,各个供应商都得合作良好,否则成品就出不来。
那些热销数字背后,也不是天上掉馅饼。有个朋友说:你看小米,销量火得快,说明用户体验没差。但真的是这样吗?我思考了一下,或许在很多人心里,便宜又大碗的标签还挺管用的。这车最大的诱惑在于——它能开得舒服,但又不会让钱包出血多深。
我突然有点好奇:如果小米继续放低价格、加大产能,会不会影响质量?还是说工厂的那点拼图式调配保证了他们的底线?这个问题我也没想太透,因为市场上新鲜感非常重要。像我刚才听销售说,YU7上市爆单,18小时锁单破24万,甚至有人觉得,用户在问界 M8、M9都穿不了的裤子上还愿意买,说明什么?说明市场还是喜欢看起来不算差但价格合理的车。
不知道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每天上下班,开着一辆平凡的车,到底有没有想过那些拼图后面的故事?白天忙忙碌碌,车辆的每一环都像在无声诉说:我,靠谁拼出来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