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点开这条长安逸动2026款的预售消息,第一反应其实是,“这价位,真有点意思”。
你没看错,叠加现金礼之后,起售价竟然能低到7.49万,顶配也不过8.69万。
是不是有点让人怀疑,2026年的这台车,给钱就能开走,厂家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但细琢磨,从长安近期的动作,也许并不是奋不顾身地降价卖车,而是精打细算地在10万内家用轿车领域产业升级里抢个大蛋糕。
问题来了,价格低归低,有没有货真价实的升级,还是继续走“套娃脸+平台拉胯”那一套?
要不,今天咱就把这车像剥洋葱一样,往下扒拉,看看噱头有多少,干货又有几斤。
按流程,先聊脸面。
厂商官方宣传的“家族化无边框格栅”,听起来挺高大上,实际看车,确实这一块挺抢眼。
那种点阵式装饰就像美妆博主在嘴唇上点上高光,让车头轮廓不再死板。
大灯部分,用了熏黑扁平的造型,横着一条日行灯一笔拉到底,乍一看还有点“鲶鱼嘴”的利索,与当下的运动风跟风得很彻底。
不过,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大众化?
其实也对,十万内家轿,你太标新立异反而让人怕。
但再往前杠两侧瞅,“三角形导流槽+獠牙黑饰板”,这个设计,其实就是为了增强运动范儿,看着挺狠,实际上多半还是装饰为主。
底部的梯形进气口也是够唬人的,又大又张扬,实际考察性能,估计也就是个样子货,散热、气动之类的作用,只能说略胜于旧款,谈不上天翻地覆的大变身。
要真说风格,那就是“你要颜值,我给你凶,碎花裙子直接换机车皮衣”。
侧面,其实大家最关注还是比例和线条。
长安这回给溜背造型做得还算到位,没有那种为了运动而运动的违和。
线条拉满,尤其腰线那一笔,从前翼子板直接拽到车尾,视觉上就更长,层次感更丰富。
轮毂,五辐式的样子,说真心话不算非常有辨识度,但跟整体的精简气质比较和谐。
你要追究“个性”,不如直接上改装,原厂还是偏稳妥的路数。
轿跑风小小点缀一笔,咱们别指望它真能跑,毕竟还是一台定位紧凑型家轿,燃油经济性才是灵魂。
再转到屁股。
新车尾部的扩展点不少。
电动扰流板,又是个“选装付费”配置,放出来难免让人吐槽“套路实名制”,不加钱就不能飚“性能”?
但换个思路,对于喜欢个性改造的消费者,也算是给了新玩法。
贯穿式熏黑尾灯,视觉宽度拉满,尾门筋线也有了,黑色饰板围住底部,双边两排的“共两出排气装饰罩”,说是装饰其实逃不过那句老话——真的还是假的其实都只是视觉刺激。
实际看车,立体感确实增强了不少。
和老款相比,不再那么憨厚呆萌,而是多了点“夜店蹦迪小钢炮”气质,后备箱鼓起来,也显得更有范儿。
来到“尺码”环节。
4785的车长,1840的宽,1440、1450mm的高,其实在紧凑级轿车里不算超规,但轴距拉到2765mm,跟主流合资A级对齐了,也给了后排肯定不缩手缩脚的空间。
轮胎尺寸,低配用205/60 R16,中配215/50 R17,高配225/45 R18。
这分配方式,老实说,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视觉不一样,各自的驾感和静音性其实也有微妙区别。
但对于目标客户群,咱还是得承认,最大轮胎带来的那一点点抓地力提升,或许也只是偶尔跑高速才能察觉。
日常通勤,轮胎尺寸区别远不如能耗和保养省心更重要。
翻进车厢,内饰换了全新风格。
三幅式平底方向盘,悬浮液晶仪表,中控屏悬浮,电子挡把,一圈设计都能在更高价位的车里看到类似操作。
无线充电、天枢OS系统、AI大模型DeepSeek语音对接,支持对话、问答,还有CarPlay、华为HiCar一大堆互联功能。
这就很有点“你有我也有,什么都不落下”的内卷味儿。
全系标配AI语音,想想现在买个小电车,不来点智能助手都不好意思自称新世代。
但这些智能配置,咱得实话实说,体验起来还是要靠软件不断优化,首批上市难免有点“买一台送Bug”。
不过潮流就是潮流,谁也不能落下。
如果你很在意车内科技感,这车确实够用。
但让我们现实一点,假如你只想要一个“会聊天、能导航、还能帮查个天气”的语音助手,其实主流智能手机也能办到——只是车机融合后,体验更无缝而已。
说到配置,堆料的感觉尤其明显。
胎压显示、自动驻车、上坡辅助、陡坡缓降、倒车雷达、全景影像、透明底盘、无钥匙进入、一键启动。
这些,几年前还见不到,现在已经是“谁少了谁自己尴尬”。
自动LED大灯、电动天窗、主驾通风加热、自动空调、后排出风口。
一连串配置,堪称“有手就能开,几乎不用再动脑”。
其实从这里能看出来长安的策略:功能要全,体验要稳,价格要狠,品牌就能溢价。
而且对于家用车来说,这种无脑堆料的做法,能打消不少“买合资再加钱”的疑虑。
只要你看得顺眼,预算不超标,基本就能拍板买回家。
动力,那才是“吹牛的关键一环”。
1.5T发动机,192马力,峰值扭矩310N·m,匹配7速双离合变速箱,零百加速8秒。
看数据,这台紧凑级家轿其实已经不输一些高价的合资车,特别是最大扭矩,拖着近4.8米长的车身也不算吃力。
8秒的百公里加速,对于家用来说,妥妥的“够用且能偶尔撒野”。
但也得提醒一句,官方数据和实际体验大概率有点出入——别太当真了,跑到8.5秒或者9秒市场也是常规操作。
双离合变速箱,极致效率的选择,城市工作节奏“跟上了”。
至于顿挫感或者起步灵敏度,那就得靠厂商的调校功力了,这块见仁见智,有人觉得舒服,有人全程吐槽。
不过,油耗和维护成本能不能控制好,才是用户最关心的日常问题。
咱没有官方说法,那就只能“有待实测”。
扒完这些明面上的东西,再聊聊这台车的幕后算盘。
你品品这价位,在国内小型到紧凑家轿那片红海抢地盘,长安其实早就很有一手。
逸动这系列,撑了快十年,口碑不错但一直没有大爆发。
这次新款,一次性把颜值、配置、动力全都砸上,卖给现在“买车就像买手机,必须一步到位”的用户。
厂家知道,年轻一代审美变了,预算也变了,老款的“装饰型升级”已经很难让大家眼前一亮。
你想想,现在谁不是上网先刷智能,然后再问颜值,再问动力?
像极了斗地主三张底牌,必须都亮出来,才敢下注。
这就是这次新车比拼的关键,那就是“全能选手”,哪怕你什么都不懂,只要你有钱,闭眼买都不会出大错。
但,这种设定下,也埋了不少“坑”。
电动扰流板做成选装付费,智能联动一大堆功能势必以后还要升级,动力调校未必都完美,主被动安全还得看细节。
有了预算还得学会挑配置,厂家把主动权牢牢握在手里,其实用户还是只在有限框架里玩自由。
而且价格虽然看起来低,还得算上全部配置、保险、税费等等一堆乱七八糟,买完落地估计也不太敢说“白菜价”。
说到底,这车是抢精品家轿那杯羹。
你对空间敏感,它有的给。
你要智能,它也不是吃素。
你想省钱、省心、省力,那厂家基于“全系高配入门”,也够周到。
但一台车的长期表现,耐久性与售后服务,这些不是配置表和参数表能写出来的。
还有老百姓最关心的,坐上去是不是舒服、日常用是不是省心,这玩意还真得实体店摸摸、试驾跑跑,才能下结论。
网络再神奇,也比不上你自己一句“这车有点对劲儿”。
回看这几年家用车市场,国产品牌一轮轮升级进步,配置卷到飞起,价格一降再降。
长安逸动这一出大招,等于给小白用户节省了选车时间,但也可能让喜欢折腾的人觉得不够个性。
不是人人都愿意为AI语音买单,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四门一键启动。
有多少是刚需,有多少是“看上去很美”?
见仁见智,欢迎各位展开讨论。
你觉得现在十万内家轿的价格战,还能卷多久?设计、动力、配置,你更看重哪一项?在线等你的答案,说出你的想法吧!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