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华为与上汽集团联手推出的“尚界”品牌首款车型H5,以16.98万元的预售价横空出世,这无疑是向智能汽车市场投下了一枚核弹。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那句“价格太炸裂,上汽为此出了血本”的宣言,不仅揭示了这场价格战的残酷性,更将智能汽车行业对质量、安全与消费者权益的底线拷问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尚界H5,这款搭载华为ADS 4.0高阶智驾系统、192线激光雷达和鸿蒙座舱的中型SUV,以远低于同级智能配置的姿态,首次将鸿蒙智行家族的价格拉入20万元以下区间,其野心昭然若揭:以“技术平权”之名,行“降维打击”之实。
然而,这种“出血本”的低价策略,其代价几何?在市场狂热追逐“性价比”的表象之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阶智驾系统与鸿蒙座舱的集成,本身就意味着巨大的研发投入和高昂的硬件成本。即便华为通过技术授权获得收益,上汽集团作为合作方,其在研发、生产、供应链乃至营销上的巨额投入,绝非一句轻描淡写的“出血本”就能概括。当智能汽车行业利润率普遍跌破4%的警戒线,尚界H5若要维持如此“炸裂”的低价,其利润空间将被极致压缩,这无疑将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供应链的韧性以及后续服务的可持续性构成严峻挑战。
历史的教训总是血淋淋的。过度追求低价,往往是产品质量滑坡的序曲。为了在价格战中苟延残喘,部分车企可能在“看不见的地方”——例如零部件采购、材料选择、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实则偷工减料。这种短视行为直接增加了产品出现质量隐患的风险,轻则影响用户体验,重则危及生命安全。我们不应忘记,小鹏P7+曾被曝出方向机助力失灵甚至“抱死”的严重安全隐患,而车企却被指采取“打胶”、“OTA升级”等“瞒天过海”的手段规避召回,这无疑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漠视。更令人心悸的是,小米SU7车祸中暴露的车门锁死问题,更是对智能汽车冗余安全设计的深层拷问。在智能汽车硬件与软件深度融合的时代,任何在成本压力下的质量妥协,都可能成为悬在用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外,利润空间的极致压缩,还将像癌细胞一样侵蚀后续服务的可持续性。若尚界H5的低价策略未能建立起健康的盈利模式,企业将难以持续投入资金用于完善服务网络、培训技术人员、储备充足的维修配件。这可能导致消费者在车辆维修、保养、软件升级等方面面临响应迟缓、周期漫长、配件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更甚者,经销商在价格战中利润受损,可能降低其提供优质售后服务的积极性,甚至出现“爆雷”跑路的情况,最终让消费者成为这场无序竞争的最终受害者。这种“以价换量”的模式若不可持续,长远来看将阻碍品牌在技术创新和用户服务上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透支整个行业的信誉。
因此,在尚界H5掀起的智能汽车价格战狂潮中,筑牢消费者权益和行业底线已是刻不容缓的道德与技术双重命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发力,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保障体系。政府必须加快完善智能汽车的质量标准和安全认证体系,例如推广ISO/PAS 8800等国际标准,并强化缺陷召回制度,加大对虚假宣传和质量问题的惩处力度,确保市场公平竞争的底线不被击穿。车企则应将安全和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即便在价格竞争的泥沼中,也绝不能牺牲核心品质,并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和精益管理,实现有质量的降本增效,而非饮鸩止渴。而消费者,作为市场最终的裁决者,更需提高警惕,理性看待价格,关注产品的安全认证和售后保障,避免盲目追求低价而忽视潜在的风险。
智能汽车的未来,绝不能是价格混战下的质量牺牲,而必须是技术普惠与安全可靠的和谐共生。我们不能让短期的价格狂欢,透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潜力,更不能让“出血本”的营销口号,成为掩盖质量隐患的遮羞布。唯有坚守质量底线,完善保障机制,方能确保市场在健康竞争中前行,而非陷入无序内卷,最终损害消费者与行业的共同利益。毕竟,当智能汽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延伸,其安全与可靠,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