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转型”?说得漂亮点,是对过去的更新换代,是向着未来的自我发明。但眼下谁都知道,这“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咱们中国的老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能守成容易,要主动颠覆自己,真不易。智能化时代一来,眼看着国外车企和造车新势力齐头并进,谁再抱着老本行不撒手,迟早得被甩在身后。问题来了,传统车企转型路上,是不是只能边试边看?有没有有勇气直接下重注的?东风算一个。
先问一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多卷?年年刷新“战报”,去年还是年销百万俱乐部的梦想,今年卖到几十万辆都不算稀奇了。哪家头铁不想变,都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几年前,谁能想到车市“新贵”们一个个资本加持火箭发射似的飞天,理想、小鹏、蔚来轮番“讲故事”。而像东风这样“年龄大”、体量大、人员多的央企巨无霸,转型速度其实才是最难的。
不过,现实打了不少人的脸——就这两年,东风新能车的销量不仅蹭蹭上涨,8月单月卖出超过10万辆,新能源车占到快一半。这啥概念?对一家体量这么大的央企来说,半数新能源,说明组织、人员、产能端全都完成了新旧切换。更牛的是,前8月累计近58万辆,冲着百万辆去,根本不虚任何一家造车新贵。这背后,第一波转型显然不是光说不练,是真干出成果了。
问题又来了,“成绩单”漂亮归漂亮,但新能源市场格局变了。“智能化”这块大蛋糕,是下半场的重头戏。传统造车拼的是什么?是皮 实耐造、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可智能汽车没了“驾驶员”光环以后,更拼芯片、算法、数据和软件。“用户想要啥”直接决定销量。技术快速更新、用户口味也越来越刁钻。
这时候,东风还能靠自己闭门造车吗?显然不能。所以这几年你会发现,谁家转型最顺利?就是肯下决心跨界“抱大腿”的巨头。有的找资本,有的找互联网,有的找手机厂商。“车机+智能体验”成了标配。华为,这个关键词无疑是过去两年中国智能汽车的“流量密码”。有的车企用得好,立刻翻身成“爆款”;有的不但没人气,还得被“自研不如联名”骂一轮。
那么,东风能不能跨出舒适区,把智能化的短板补上?大家本能会怀疑央企的反应速度和资源整合力。但宋人有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目前来看,东风这一波押宝华为,动作很明显也是奔着“大破大立”去的。
为什么这么说?9月22号,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与华为CEO任正非“高调会晤”的新闻公开了。很多人讲,企业大佬吃饭聊天没啥稀奇的,但你注意媒体用词,“战略合作再上新台阶”。这意思不是瞎聊,是明确加码。紧跟着,奕派科技成了合作的核心载体,连产品定义、研发、服务都要全链条捆绑。不是过去“别人卖你技术你自个玩”;而是下定决心,与华为深度协同、资源共享,是一起下锅炒菜分账的节奏。
试问一句,东风手里没筹码吗?那可不。猛士、岚图、奕派三级品牌梯队,定位做得非常精准:有豪华,有高端,也有冲量的主流产品。华为缺什么?缺的是汽车的整备能力、供应链体系、服务网络。东风缺什么?缺的是智能化、数字化的底层“灵魂”。你有我没的,正好合力。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这不是传统的合资那一套——合一个壳,谁也不把心掏出来,最后干成四不像。而是“全链路对接”,研发、生产、营销、用户服务,一个产业闭环。加上双方都下重注,比如奕派科技空降“专项人才”,开联合创新实验室,KOC(核心用户)共创。这些细节啊,你细品品,不像过家家,更像真刀真枪拼命的味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智能化汽车到底拼的是什么?产品力+体验两条腿都要硬。一台车开得稳,里头功能全,远远不够。你得跟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一轮又一轮水位线升级。留神看,华为乾崑智驾和鸿蒙座舱放出来,是要在中国新能源车圈子里直接“画红线定标准”。东风能第一时间用上这套最高配的解决方案,本身就代表着被“主流阵营”接纳,技术门槛卡得高,赛道也立马分出了层级。
说到底,技术升级不只是说说。你看这次奕派和华为合作的“首秀”车型,车还没上市就拉到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测七十度高温。又搞第二期KOC品鉴会,请一众用户提需求、挑毛病,就是要把产品打磨到贴合市场。谁家不用实际用户、极限场景检验,谁家后续产品就容易“拉胯”。
东风品牌的热销是偶然吗?不是!岚图梦想家和FREE+的双爆款,八月销量直接翻倍。定位精准,打通高端市场。更别说猛士M817,上市就干掉进口品牌,杀到越野SUV销量榜首。另外,2026款奕派eπ008,甩进15到20万级SUV前列,这些数据都是实打实的市场反应。
再放大时间线,2026年东风要推的与华为合作的全新“智能精品”系列车型,绝不是简单加个“智慧大脑”和“大屏幕”那么肤浅。ADS 4、鸿蒙座舱5,用的是华为最新、最高阶的解决方案。有人说,技术牌有用,但市场不等人。东风聪明的就是,在主力市场、有基础盘的地方用“黑科技”全力补短板,新品辐射范围大,只要定价别脑袋发热,起就是王炸。
我还想问一句,为什么老在说“用户共创”如此重要?现在买智能电动车的用户,跟十年前买桑塔纳不一样。他们会在APP里给你提上百条意见,会天天催OTA,不断“挑刺”。只要一有毛病,社交平台十分钟就能刷屏。所以技术更新必须拉上“用户一起使劲”,才能做到口碑和销量兼得。
外部环境压力也不能忽略。现在整个中国车市是存量市场,弱肉强食,内卷严重。不是你能活下来就行,是活得好、活得久。东风这种“体重极大”的央企,更得拼眼光和决心。走慢一步,也许不是丢掉市场,而是被市场淘汰。“守业”那套思路早休矣,“搅局者”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蛋糕。
最后,我们都说国有企业要有担当,大企业要引领潮流。空话说得好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无实际行动。东风这两年,无论是数据,还是产品、还是“主动出击”的战略逻辑,都摆明了姿态:咱不光能造车,还能造智能车,能跟得上最头部的“科技大腿”一块升级换代。华为加持,央企底蕴,技术始终在线,组织也能动,能试验,能失败,更能总结进步。
结尾再提个醒,市场永远记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记得胆子最大的人。“智能化”不是风口,也不是流行语,是每个传统车企必须砸锅卖铁去走的一程。当年谁信诺基亚永远不倒?谁敢说老牌汽车不会被新势力超越?只有趁着产业变革的窗口期,胆子大,动作快,试错及时,整个团队才能一块“起飞”。东风与华为的深度合作,离不开过去的技术积淀和市场基本盘,也离不开对未来趋势的果敢判断。到底能不能引领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纪元?那就让市场和时间来说话吧!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