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百加速跑进3秒的电动车,为何让一位造了30年汽车的老板说出“该给车主上课”这种话?
方向盘攥得发白,右脚刚碰油门,整个人就被座椅狠狠拍了回去。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像是有人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从背后猛推一把,脑子嗡的一下,眼前的红绿灯都跟着晃了两秒。头一回开朋友那台号称2.9秒破百的电车,我大概就是这副狼狈样子。当时还以为自己驾龄十几年,什么车没碰过,结果被一脚地板电教做人。
后来才知道,这种眩晕感在圈子里有个说法叫“被电车踹了一脚”。
电机和发动机出力的方式完全不同。燃油车你踩下去,转速得攀升,变速箱要换挡,扭矩是一点一点上来的,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电车不一样,扭矩说来就来,没有任何铺垫,直接拉满。开惯了燃油车的人第一次体验,多少都会有点蒙。更麻烦的是,电车安静得很,少了发动机轰鸣这个速度参照,你耳朵告诉大脑“没动”,可屁股下面的座椅分明在说“已经飙起来了”。这信息打架,能不晕才怪。
据说有份调研报告提到,电动车乘客晕车的比例比燃油车高出不少。原因嘛,除了刚才说的扭矩特性,还有底盘的锅。电池包死沉,悬挂得调硬才撑得住,结果就是细碎颠簸过滤不掉,坐后排的乘客更遭罪。
长城的魏建军最近在一个发布会上讲了句话,大意是零百加速跑进4秒的车,车主或许该接受点专门培训。这话搁以前说,大概率会被喷——你一个卖车的,嫌自己车太快?但仔细琢磨琢磨,他说的也不全是废话。
日常通勤,你真正用得着的加速是哪一段?绿灯亮了,起步别磨蹭挡后面的车,0到40的灵敏度够用就行。高速上80往100并线超车,也不需要什么弹射起步。可现在厂家发布会上比的是什么?你3.5秒我就得3.3秒,你3.3秒我就冲2.9秒。快了零点几秒,发布会上能吹好久,真落到买菜接娃的日子里,谁天天地板油?
有意思的是,听说新国标意见稿里有一条,要求电车每次启动后默认在“百公里加速不快于5秒”的模式,想用更猛的加速得手动切换。这规定出来估计会有人骂,觉得是多此一举。但换个角度想,开高性能跑车的老司机哪个不知道先把车调到舒适模式再启动?赛道模式那玩意儿,谁会一上车就开?
问题在于,电车把这种曾经只属于性能车的加速能力,平民化了。十来万的车也能跑进6秒甚至5秒。以前能买百公里加速5秒以内车的人,多少对性能有点敬畏心,知道这东西不是闹着玩的。现在呢,可能头一回摸车的新手,脚底下就踩着两三百匹马力,没人告诉他这鞋是双刃剑。
晕车这事,厂家也没闲着。有的在悬挂上做文章,搞什么电磁悬挂毫秒级调整;有的从算法下手,提前识别弯道调软阻尼;还有更绝的,直接在车里放香薰,说是能缓解眩晕。这些方案听起来玄乎,效果好不好另说,至少说明行业已经意识到——光卷加速成绩这条路,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一位干产品经理的朋友跟我吐槽过,他们内部做过测算,想把晕车投诉率降下来,可能得在续航或加速上做点牺牲。但这种牺牲在发布会上怎么讲?说我们为了让乘客舒服点,加速慢了零点几秒?老板第一个不答应,媒体第二个追着问,隔壁竞品第三个发稿说“XX品牌性能缩水”。
所以魏建军那番话,倒不见得是什么圣人言论,可能也是琢磨过这个困局之后的感慨。他家那个新平台,插混纯电氢能源全能上,还搞了个V8超跑项目,据说奔着破千匹去的。能造快车,不代表非得让所有车都往极限上卷。
驾驶这件事,说到底是人跟机器配合的过程。机器性能可以堆,人的反应速度和心理准备却有上限。我见过不少从燃油车换电车的老司机,适应期都得两三个月。那种随踩随有的动力响应,确实需要重新建立脚感。新手就更不用说了,驾校教的那套,面对电车的加速特性可能得打个折扣。
话说回来,培训这事靠车企推估计难。但至少,买车的时候销售能不能别光吹加速成绩,也讲讲这种性能可能带来的适应成本?试驾的时候能不能别只展示弹射模式,也让客户体验下舒适挡的日常质感?
毕竟,大多数人买车不是为了去跑赛道,而是为了舒舒服服地在城市里穿行,周末带家人出去转转。那些印在参数表上的数字,真落到生活里,可能还没空调制冷快不快来得实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