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全国首例败诉!所有都结束了

还没看到车呢,就得先把尾款给付了?法院这个判决下来了!

小米汽车全国首例败诉!所有都结束了-有驾

这是全国第一例的案例!

小米汽车这次输了官司。

关于小米汽车的尾款问题,不“尾”反响挺激烈的,大家都在热议。

近来,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的一份判决书,彻底封杀了小米汽车的“提前收费”方式。

小米汽车全国首例败诉!所有都结束了-有驾

图片来自:红星新闻

详细情形是这样的,到了2024年7月,张女士付了五千块钱的定金,预订了一辆小米SU7 Max,售价是31万元。

同年10月,因资金周转问题,李女士与小米汽车工作人员沟通后获得了订单顺延的许可。该工作人员发送给李女士的暂缓排产信息也显示:

从支付定金那天开始算起的360天内,也就是订单的有效期限里,随时都能提出排产申请。

当时小米说过:“支持验车以后再付尾款。” 按咱们普通人的理解,这不就意味着车子到了,验完没有问题,再把三十多万的尾款交上去,哪还能有比这更自然的流程呢?

小米汽车全国首例败诉!所有都结束了-有驾

图片来自:小米汽车公众号

到年底的时候,小米忽然又换了个说法。

没提前告诉张女士车辆排产,也没让她看实车,突然跳出一条付款通知,说七天内得付清31万多尾款,否则订单就作废,定金也不补偿。

张女士愣了:

车子都没个影子,凭啥先把钱给了?

小米的底气在于购车协议里的一条标准条款:订单一旦锁定,就可以随时提醒用户付尾款,7 天内不付款就算违约,定金也不退。

就是说,协议把控制权牢牢攥在小米手中:用户得按照公司安排的生产节奏走,而不能反着来。

法院判定,小米曾公开承诺“验车后再付尾款”,这比购车协议的内容更早,是小米对外做出的承诺;而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剥夺了验车的权利,属于“不公平、不合理”,因此应当无效。

最后,法院判决小米海口公司得双倍返还那1万元定金,而小米景明科技也要一起承担连带责任。

小米汽车全国首例败诉!所有都结束了-有驾

从新零售的角度看,这一裁决的背后,其实是小米汽车长达一年的尾款追讨风波,经过不断发酵而成的。

要知道,自去年底起,网友们都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突然被要求提前付尾款”,“不付款就直接取消订单”,还有“安排排产却被硬催付款”的情况层出不穷。

因此,不少网友吐槽:

我一心等着热爱的事,小米却拿合同来催账。

小米汽车全国首例败诉!所有都结束了-有驾

“小字时代”告一段落

小米在推广方面开始收紧了脚步

要是说催尾款这事揭露了小米在流程和制度上的不足,那最近它在营销策略上的突然调整,倒像是一种主动的刹车动作。

去年一年,小米多次因为“藏字陷阱”登上了热搜榜。

“逆光之王”后面的小字写着“为产品设计目标”;“2200MPa 小米超强钢”小字说明为“材质项目名称”;“1.98 秒破百”也要在脚注注明一句“不计起步时间”;小米潜水手表的宣传图下方小字显示:“属米兰尼斯表带和编制户外表带,未做EN13319认证,不适用于潜水”。

小米汽车全国首例败诉!所有都结束了-有驾

图片来自:小米

雷军当时并没有直接反驳这种“巨大字体领跑、小字补充”这样的传达方式,而老罗则把它归咎于行业里的不良风气。

不过,到了最近的AEB宣传海报上,小米的风格又变得不一样了,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海报底部,醒目写着:

提醒一下,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开车时还得一直保持注意力。

小米汽车全国首例败诉!所有都结束了-有驾

你可以说,那短短十几字,比以往任何一次的小字都更露骨、更加直率。

在车界,这回气氛变得有点提醒人注意的样子。新能源行业大家都认为:车到店验完之后再付尾款,这是保障买家知道情况、放心买车的根本步骤。这一流程,既让消费者不被动、不盲从,也让车企不至于“先收钱、再补货”。

小米的问题就在于,它曾经没有站在这个行业普遍接受的规则上。宣传得太过夸张,条款又搞得太繁琐,付款通知又来得特别急,加上那些“潜在的小字陷阱”,最终造成了一种“体验差”的感觉,让用户觉得自己被套路了。

因此,用户的不满最终集中在两件事上:

第一,合同的内容繁琐,通知时间紧迫,几乎没有留出缓冲的余地。

第二,宣传的承诺和实际操作流程不一致,导致体验上的差距非常明显。

小米汽车全国首例败诉!所有都结束了-有驾

雷军被认为是小米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公司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个人IP在科技界和创业圈都非常有影响力。

怎么突然不管用了呢?

这过去一年里,小米汽车的热度可真是蹭蹭上涨,简直像为雷军量身定制的一场流量盛典似的。

销量一下子蹿起来,订车的人排得长长长,几乎也没哪个车企能像小米这么厉害,用创始人的存在感带动整个品牌的气势。

伴随而来的爆红创始人IP,让这车本身都多了几分魅力,大家都习惯叫他们“企业家车模”。

不过,今年在广州车展上的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

雷军这次不再站台,现场也不见万人蜂拥拍照,也没有那创始人光环把场子压得死死的。镜头第一次聚焦在车本身: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智能驾驶的本领、空间的宽敞程度,这些一直被流量掩盖的硬核实力,又重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这是个关键转折点:由创始人带动的流量时代,正飞快地逐渐走向尾声。

在过去一年里,小米汽车经历了不少关于质量的问题、事故相关的舆论以及营销上的反弹,这些都让原本靠“人设式信任”撑起来的形象逐渐崩塌。

要是车企的所有认知都依赖于创始人,那就算一个小细节出错,整个品牌也会一同背锅,压力都挤在一起。

现在还有一个观点:

传统的汽车公司 submerged 在几十年的技术储备和安全声誉,能扛得住各种舆论风波。比方说,宝马和奥迪在操控感和性能方面表现出色,沃尔沃以安全著称,丰田则以舒适性赢得口碑,这些都成了他们的底气所在。

而小米的信誉建立,几乎都仰仗雷军一人,靠的主要是手机事业的成功、雷军亲自讲述故事的方式,还有他的个人魅力。

小米汽车全国首例败诉!所有都结束了-有驾

在互联网这个时代,靠个人魅力建立起来的信任,实际上本来就挺脆弱的。

雷军曾提到,“小米汽车一公布,就变成了全网被黑得最惨的车企之一”,这话可不是吹牛。

只要是哪家跨界造车品牌,一次体验上的失误,就会让用户感觉差距特别大:我不是在信任小米,我是在相信你。

考虑到这个情况,小米汽车得早点把规则改一改,把合同里那些模糊不清的条款写得明明白白,搞得更稳妥点,销售也得收敛点,这样用户才能更加放心。

在如今新势力激烈角逐的局面下,就算花招再多,也比不过那份真心的信任。

只有把那块基础打得稳稳当当,小米汽车才能真正从流量火爆变成持久的品牌。

这场判决,很可能正是它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