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可惜的事儿:韩国的豪华汽车品牌捷尼赛思(Genesis)在中国怎么就那么难呢?
你想啊,咱们中国汽车市场这舞台够大够热闹吧?
日系车稳稳当当,德系车代表身份,美系车个性十足,就连咱们自家的国产品牌也是百花齐放,各自都混得有声有色。
韩系车里头,现代、起亚这老哥俩,虽然这几年起伏也挺大,但好歹也算是市场上熟悉的牌子,销量有基础。
可偏偏就是这个脱胎于现代的韩国“亲儿子”豪华品牌捷尼赛思,三番五次地冲进中国市场,结果每次都像是拳头打进了棉花里,使不上劲儿。
数字说话最直接:你知道它2024年全年在中国才卖出去多少辆吗?
1328辆!
算下来一个月平均才100多辆。
说句实在话,这个体量连一个稍微像样点的普通品牌4S店都很难养活,更别提支撑起一个高端品牌庞大的渠道网络和营销体系了。
这就真的让人困惑了:为啥同样来自韩国,它这高端梦在中国市场就行不通呢?
是咱们不认它这份“豪华”?
还是它自己的“内功”没练到位?
或者干脆就是路没走对?
要理解捷尼赛思今天的困境,我们不妨看看它走过的路,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细数起来,它进中国都折腾了三回了: 第一次,2008年,它叫劳恩斯(Rohens)。
那时候大家对韩系车的印象主要还是家用代步、经济实惠,冷不丁冒出个定位高端的“劳恩斯”,钱包鼓点的消费者可能直接就奔着奔驰宝马去了,钱包没那么鼓的也觉得没必要多花这笔钱。
结局可想而知:没激起什么浪花。 第二次,2014年,它换了个马甲,叫捷恩斯(Genesis)。
也许想换个名字、刷新一下形象?
但很可惜,那时的中国豪华车市场,德系三强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地位已经非常巩固,日系的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也站稳了脚跟。
一个来自韩国的陌生豪华品牌,名字还换来换去,消费者更懵圈了。
结果和第一次没太大区别,依旧是“查无此人”。 第三次,2021年,这次名字定成现在大家知道的捷尼赛思(Genesis),决心似乎不小。
铺门店、搞营销,投入不可谓不大。
有网友根据其公开的销售点和运营成本估算,甚至有媒体分析过,算上之前投入的沉没成本,它在中国这几番折腾下来累计亏损可能都超过30亿人民币了。
可2024年1328辆的销量,实在有点“惨不忍睹”,比很多品牌热销车型单月销量都少得多。
连续尝试却连续遇冷,这不只是运气问题,更是暴露了品牌战略在决心和执行上的某种失焦。
名字可以换,但品牌根基不稳、定位不清晰,改名更像是治标不治本。
试想一下,如果你开着新买的捷尼赛思上路,朋友或者路人看到车标或前脸,第一反应很可能是:“哟,这宾利新款?”
更憋屈的是,当对方得知这是一台韩国豪华车时,那表情瞬间的微妙变化,对追求面子的豪华车主来说,绝对不是什么愉快的体验。
这事儿可不是段子。
其实有市场调研确实反映过,不少消费者(据说比例能有六成以上)初看捷尼赛思,尤其它那个盾形大车标以及类似“飞翼”的格栅设计(后来也改版过),都容易误认成宾利。
这种视觉上的“撞脸”,对普通品牌也许不是大事,但对一个新晋的高端豪华品牌来说,简直是“噩梦开局”。
在豪车世界里,什么最重要?
独一无二的传承和创新!
BBA、保时捷、法拉利们,哪个不是有着深厚的品牌历史和技术标签?
哪怕是后来的新贵特斯拉,也是靠科技颠覆站稳了脚。
捷尼赛思作为一个新锐豪华品牌,本身在历史积淀这块就几乎是空白。
本来该努力树立自己独特的、有辨识度的设计语言,结果偏偏选择了一条容易让人联想到宾利的路子。
这非但没“蹭”上人家的高级感,反而一开始就被贴上了“模仿”、“山寨”的标签,落了个尴尬境地。
这第一印象要是不对味,后面再想扭转口碑,花的力气可就大太多了。
豪华品牌的核心价值之一——“身份认同”——在这个环节就大大受损了。
捷尼赛思的挣扎,其实是韩系车在中国高端化之路碰壁的集中体现。
现代起亚集团在主流家用车市场凭借高颜值(设计确实不错)和高性价比,确实辉煌过。
可当它们想向上突破,打造真正的豪华品牌时,却发现中国消费者的认知定式像是一道无形的天花板。
在国内很多消费者心里,韩系车的标签就是“皮实、省油、配置高、性价比出色”,是普通家庭用车的可靠选择。
现代、起亚的产品线也主要围绕这个定位展开。
现在突然跳出个挂着“韩国顶级豪华”头衔的捷尼赛思,要价四五十万甚至更高,消费者脑子一时半会儿真有点转不过弯来:“韩国也有豪华车?
还这么贵?”
这种认知的冲突非常直接。
就像网友常调侃的:你卖十万出头我可以夸你性价比高配置好,你卖五十万让我买啥?
肯定买成熟豪牌啊。
深挖一层,这背后有个更深的文化信任问题。
全球车坛的格局基本固定:德国车代表的是严谨、精准的造车技术和工艺;日本车代表的是可靠、耐用、省心;美国车给人的感觉是空间大、马力足、坐起来舒服;意大利车就是设计和性能的代名词……而韩国车呢?
长期以来,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其他市场,建立起来的最强认知就是“性价比”和“跟随者”。
现代起亚确实在技术研发上没少下功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发动机、混动技术等),但这些进步似乎没能彻底改变它在更高阶层消费者心中的固有印象。
豪华,需要的不仅是看得见的配置表,更需要品牌底蕴传递出的文化力量和社会认同感。
在中国消费者购买豪华车时,这笔钱不仅是买一台代步工具,更是购买一种自我价值的彰显,一种被社会主流认可的标签。
尤其是在中韩关系本身起起伏伏的背景下,部分消费者在选择像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品时,难免会有一些复杂的情感因素,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文化认同感更强、品牌价值更牢固的选项。
这种“文化信任度”的差异,业内也流传过一些数据(当然数据来源和准确性难以完全核实),比如相对于德国豪华品牌,国内消费者对韩系豪华品牌的信任感比例确实要低很多。
这并非完全是理性比较产品参数的结果,而是感性选择在起作用。
要说捷尼赛思在中国水土不服,还有一个绝对不能忽略的致命伤——它在拥抱中国新能源浪潮上的动作明显慢了不止半拍。
当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都一路飙升突破50%大关(这个数据国家相关部门是公布的),电动车卖得比油车还火的时候,捷尼赛思还在坚持“油电并行”的战略。
这就相当于智能手机都已经普及了,还主推功能机一样,节奏完全错位了。
你看它推出的纯电车型,比如GV60,官方给的那个CLTC续航标450多公里,听起来还行?
但实际工况打折不说,关键是横向一比,对手们都什么水平了?
特斯拉Model Y性能版轻松600公里续航往上走。
这差距不止一点点。
智能驾驶这块就更露怯了。
咱们国内的新势力,像小鹏,人家都发展到城市导航辅助驾驶(CNGP)了,激光雷达、超算平台一套一套地上。
反观捷尼赛思,在智能座舱、高阶自动驾驶的研发和应用上,步伐确实不够快。
有些车评人甚至觉得它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跟中国主流新势力产品相比,体验上保守地说至少差了那么一两代。
网友在论坛里讨论时就有这种感受:“花差不多的钱,买个功能落后这么多的韩国电车,图啥呢?”
比车型本身更滞后的是整个产品策略和迭代速度。
中国汽车市场现在是啥节奏?
三个月一小变,半年一大变,新技术层出不穷,消费者胃口被养得极其刁钻。
看看国内的比亚迪、吉利、蔚小理们,推新车的速度、更新功能的频率,几乎是按“月”来计算的。
而捷尼赛思的产品线规划显得有点四平八稳,燃油车依然是主角,新车型发布、功能迭代的节奏都显得迟缓,跟中国市场的“快节奏”完全脱节了。
等它的纯电平台成熟、新车型铺开,黄花菜都凉了。
一步慢,步步被动。
把这些问题捋一捋,你会发现捷尼赛思的困境不是偶然的,也不能简单归咎于一两个因素。
是环环相扣,形成了系统性的难题: 品牌形象开局不利: 缺乏独特历史背书,偏偏视觉设计又陷入了“宾利阴影”,豪华质感打折,第一印象扣分严重。
韩系车“天花板”难破: 母品牌长期建立的性价比标签,成为其高端化路上沉重的认知包袱,难以获得“豪华溢价”的文化认同。
电动化与智能化滞后: 没有及时跟上中国市场的“换道超车”(新能源),在产品力(续航、三电)、智能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以及产品更新速度上,与中国本土品牌甚至合资对手的差距被拉大。
本土化运营深度不足: 这几次入华经历总给人一种“水土不服”的感觉,从产品定义到营销沟通,似乎未能真正深入理解并精准匹配中国消费者的复杂需求和情感连接点。
渠道建设也面临巨大挑战,销量支撑不起投入。
这一连串的问题叠加起来,反映的就是一个豪华新品牌在进入一个极其成熟、竞争惨烈且高度本土化演变的市场时,整体体系能力的不成熟和应对失策。
捷尼赛思在中国的曲折故事,给所有想在中国高端车市场分一杯羹的后发品牌(不只是国外品牌,也包括本土品牌的高端线)提了个醒: 豪华感不是靠宣传语喊出来的,是建立在实打实的产品技术实力和品牌故事双重基础上的深厚认同感。
没有故事、缺乏独特价值主张的品牌,很难在精神层面打动中国消费者。 “差异化”的灵魂是原创和独特性,而非模仿。
走捷径有时会撞南墙,尤其是高端市场,“像谁”的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 信任感极其宝贵,需要漫长的时间去建立市场信誉和文化连接。
市场的耐心有限,几次三番策略不定、效果不佳,就会严重透支市场信心。 对市场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快速迭代、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战场。
慢一步就可能步步被动,必须真正融入本地市场的变化趋势中。 体系化能力是制胜关键。
从品牌建设到产品研发(特别是电动智能),从市场营销到渠道网络运营,再到本土化的深度运营能力,缺一不可。
所以,现在的中国豪华车市场,早已不是光靠堆砌配置、拼拼颜值就能打天下的时代了。
消费者越来越精明,竞争格局也越来越复杂。
一个海外高端品牌想来成功,仅仅有决心和投入还远远不够,必须真正俯下身段,深刻理解这片土地上的用户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点,并且展现出持之以恒的耕耘。
这条路,任重道远。
至于捷尼赛思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只能留待时间观察了,但它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案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