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8 日,工信部官网发布消息,开始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而这一举措,主要针对的就是当下流行的隐藏式车门把手。
这几年,汽车越来越电动化、智能化。隐藏式车门把手因为外观好看,科技感十足,受到不少车企的青睐,很多新车都用了这种设计。不过,好看归好看,在实际使用中,隐藏式车门把手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说强度不够,控制逻辑有安全风险,不好找也不好操作,而且一断电就打不开了,还容易夹手。这些问题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影响逃生和救援,后果不堪设想。
就拿之前的一些事故来说,2024 年 4 月,山西运城一辆问界 M7 追尾后起火,因为碰撞导致电路中断,门把手的电动控制系统没法正常工作,车门打不开,严重影响了车内人员疏散,造成了伤亡。今年 3 月,小米 SU7 发生高速碰撞事故并起火,也传出车门锁死打不开的消息,又一次把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面对这些情况,工信部这次出手整顿,那可是下了不少功夫。新的标准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规范:首先是安全冗余设计,要求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装置,就算车辆断电或者发生碰撞,车门也能通过物理方式打开,避免只依赖电子设备,关键时刻掉链子。以后再遇到类似问界 M7 那种断电的情况,车门也能有别的办法打开,给车内人员多一份逃生的希望。
还有标志规范化,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都得有统一、容易识别的安全标志。这样在紧急情况下,大家能一眼找到,不会因为找不到开关而耽误逃生时间。想象一下,在慌乱的事故现场,清晰醒目的标志能让乘客迅速找到开门的方法,多争取一秒都是宝贵的。
结构强度与防夹测试方面,明确了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和试验方法,同时也对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提出了要求。防止事故发生后,车门把手坏了,门锁操纵机构也跟着失效,导致车门打不开。另外,也能减少夹手风险。这就好比给车门把手加了一层 “保护罩”,让它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
防误触逻辑也很关键,针对车辆翻滚或者坠落这些特殊场景,优化门把手的控制逻辑,防止误操作,降低乘员跌落的风险。比如车辆翻滚时,如果门把手控制逻辑不合理,误操作可能导致车门打开,乘员就有跌落的危险,而新的标准就是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这次标准修订,适用范围也很广,M1 类(载客汽车)、N1 类(载货汽车)以及多用途货车的车门把手都包含在内,其他车辆的车门把手也得参照执行。而且,这次标准的起草单位,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吉利汽车研究院、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也就是理想汽车)等,都是行业内的重要力量,这也说明这次整顿是动真格的。
其实,车企们也早就意识到了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安全问题。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 2025 年两会期间就承认设计有不足的地方,透露正在研发在极端情况下更好用的门把手,重点解决低温冰冻和电路故障时的可靠性问题。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在发布会上批评隐藏式门把手,说它重量大、噪音大,碰撞或者缺电的时候打不开,还表示长城汽车没跟风采用这种设计。
随着工信部这次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整顿,汽车门把手的设计理念可能会发生大转变,从以前单纯追求科技感,转向把安全放在首位。未来,那些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车型,说不定得进行整改,汽车供应链也可能会跟着洗牌。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估计也会更关注车门把手的可靠性。说不定以后,传统的机械式把手会重新流行起来,或者出现一些既美观又安全的新型设计,比如 “半隐藏 + 机械备份” 这种方案。
工信部这次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不仅仅是规范一个汽车零部件这么简单,更是在坚守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安全底线。这也给整个汽车行业提了个醒,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安全这个根本。接下来,就看车企们怎么根据新的标准,优化设计,给消费者带来更安全、更可靠的汽车产品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