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你要是聊起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那话题可就多了。
大家讨论的不再是谁家牌子更响亮,谁的车标更有面子,而是实实在在地看配置、比价格、算电耗。
就好像咱们平时买东西,越来越觉得优衣库、无印良品这种牌子挺好,东西不差,价格实在,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
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也刮到了汽车圈里,有一家车企,就把这种“实在”的风格玩明白了,它就是零跑。
说起零跑,可能几年前大家还觉得它有点不着调,甚至一度到了快发不出工资的地步,可谁能想到,就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上半年,它居然成了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盈利的新势力车企,半年营收超过242亿元,卖了22万多台车,这一下子就让人刮目相看。
那么,零跑到底是怎么从一个差点被市场淘汰的边缘角色,一跃成为销量榜上的黑马呢?
这事儿还得从零跑的“黑历史”说起。
2019年,零跑刚出来的时候,心气挺高,推出了一款叫S01的纯电轿跑。
这车造型挺特别,两门设计,想走个性化路线。
结果呢,市场根本不买账,大家觉得这车看着奇怪,又不实用,卖了三年总共才卖出去不到三千台。
这一下就把公司给整惨了,亏损严重,据说当时创始人都得自己掏钱给员工发工资,可以说是相当狼狈。
这次失败给零跑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市场教育课:造车不能光凭自己的想象,得看大多数老百姓需要什么。
就在零跑最困难的时候,一个转机出现了。
2020年,五菱宏光MINI EV火了,这款小巧便宜的电动车,一下子点燃了微型电动车市场。
零跑一看,这路子能走通啊!
于是赶紧调整方向,推出了零跑T03。
这款车别的没有,就是定位精准,价格定在五到七万,正好卡在了一个很多人能接受的价位上,主打一个经济实惠、代步方便。
结果T03一炮而红,2021年一年就卖了三万八千多辆,几乎凭一己之力把整个公司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从那以后,零跑算是彻底想明白了,不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老老实实地开始研究咱们普通家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
后来的C系列车型,像C10、C11、C16,都牢牢地扎根在10万到20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靠着一个核心打法,硬是杀出了一片天。
这个核心打法,说白了就是“半价平替”。
听起来好像有点模仿的意思,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市场策略。
比如说,理想L8卖得特别好,定位是家庭用的大六座SUV,价格三十多万。
零跑就看准了这个市场,推出了C16,外观、空间、座椅布局,很多地方都跟理想L8很像,也能满足大家庭出行的需求,但价格直接给你砍到一半,十几万就能拿下。
这一下就击中了很多消费者的心坎里:花一半的钱,能享受到差不多的产品体验,这笔账谁都会算。
结果就是,理想L8的销量慢慢下来了,而零跑C16却卖得越来越好,月销量冲破了八千辆。
同样的路数还用在了技术配置上。
前几年,激光雷达还是个新鲜玩意儿,成本特别高,一个就得上万块,只有那些高端车才会装。
是蔚来、小鹏这些先行者,花了大价钱去教育市场,让大家知道了这东西的好处。
等到了现在,技术成熟了,供应链成本下来了,一个激光雷达只要一千多块了,零跑就果断出手,在自己十五万级别的新车B01上就给配上了,宣传的时候就说自己是“半价Model 3”。
这种做法的聪明之处在于,零跑从来不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不花钱去探索未知市场,也不为那些保鲜期很短的“行业首发”技术支付高昂的研发费用。
它就等着市场上的标杆产品把路探明白了,等相关技术成本降下来了,然后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好的东西整合到自己的车上,再用一个非常有诚意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这种策略能成功,背后反映了一个事实:现在买车的很多人,已经对所谓的“品牌溢价”不感冒了。
大家更关心的是,自己花的钱,到底有多少是实实在在地用在了车本身。
零跑的财报数据就很有说服力,他们一辆车的成本里,有86%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也就是说,你买零跑车的钱,绝大部分都变成了钢材、电池、屏幕和沙发,而不是分摊到了广告费、豪华展厅或者是一些听起来很厉害但短期内用不上的软件升级上。
当然,光会“跟随”还不够,要做到极致的性价比,还得有自己的硬功夫,那就是成本控制。
零跑从成立之初就坚持“全域自研”,但它的自研跟别的公司不太一样,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技术最领先,而是为了把成本降到最低。
比如说,他们发现从供应商那里买一个保险杠,光运费就要花掉近百块,于是他们干脆自己建厂生产,这笔运费就省下来了。
但他们也不是一根筋,早年间他们也自己研发过智能驾驶芯片,比蔚来小鹏都早,但后来一算账,发现自己搞研发的投入太大,还不如直接买高通的成熟方案来得划算,于是果断就停掉了项目。
这种灵活务实的态度,让他们总能找到成本最优的解决方案。
他们自研的“四叶草”电子电气架构,把车里的好几个控制系统整合到了一起,减少了大量的线束和零件,既省了钱,又为后续的整车智能升级打好了基础。
还有电池包,这是电动车里最贵的部分,零跑就只从外面采购电芯,然后用自己研发的技术来封装成电池包,光这一项,一年就能省下好几个亿。
这种深入到骨子里的成本控制能力,才是他们敢于喊出“半价”的底气所在。
更有意思的是,零跑省钱省出了新门道,他们不仅把这些自研技术用在自己的车上,还开始对外出售了。
像Stellantis这样拥有玛莎拉蒂、Jeep等品牌的国际汽车巨头,都看上了零跑的技术,花钱来买授权。
零跑不仅把研发成本分摊了出去,还额外赚了一笔技术服务费。
这就好比一个厨子,不仅自己家饭馆的菜做得物美价廉,还把自己的独家配方卖给了其他连锁餐厅,两头赚钱。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熟和强大的体现。
当然,零跑未来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这种主打性价比的策略,在中国这个“内卷”的市场里,随时都可能被模仿和超越,毕竟比亚迪、吉利这些巨头在成本控制上也是高手。
所以零跑也清楚,必须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努力向更高端的市场冲击,才能获得更稳定的利润和品牌价值。
他们计划推出的D系列新车,就是想往二三十万的市场去闯一闯。
从一个差点倒闭的小透明,到如今实现盈利的新势力销冠,零跑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个越来越理性的消费时代,踏踏实实地为消费者提供看得见的价值,或许才是最朴素也最有效的生存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