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深蓝汽车在重庆举行了品牌三周年庆典,并发布了其成立以来最重磅的战略车型——大六座智慧旗舰SUV S09。这场活动,被官方命名为“2025深蓝品牌之夜暨S09上市交付仪式”,不仅是一场产品上市会,更是一场品牌立场的集中表达。
贯穿整场活动的关键词,是一句被反复强调的话语:“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它出现在开场视频中、致辞中、布景中,也出现在每一个演讲的高点。这不只是宣传语,而是整个活动叙事结构的内核。
根据官方披露,深蓝自成立三年来,累计销量已达48万辆,仅今年4月月销量就突破3.6万台,同比增长58%,是当下央企新能源品牌中最具成长性的存在。尤其在29个月内完成40万辆下线,打破多个行业速度纪录,为其“销量冠军”之名提供了扎实支撑。
但在这个成绩之外,更深层的思考是:为何要在这个时点反复强化“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答案藏在大环境之中。当前央企汽车板块正面临新一轮整合周期,长安与东风的重组传闻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深蓝的这次“高调发声”,更像是一种对身份的主动锚定与情绪动员。
这不是一句口号的营销秀,而是一场内外交织、立意深远的品牌自我确认。它既是一次庆典,也是一场战役:深蓝要对外说出,“我们不是被安排的角色,而是自己打出来的位置。”
“冠军”背后,是一场身份保卫战
这场发布会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这一身份的反复强调。看似铺排密集,实则意有所指——它不仅是一次品牌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更是一场关于“我们是谁”“凭什么存在”的公开表态。
自2024年以来,关于央企板块深度整合的消息不断,长安与东风合并的传闻更是几度升温。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与市场风向交织之下,任何一家央企下属品牌若不主动确立自己的独立价值,就有可能在“被安排”的逻辑里失去声音。深蓝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它必须先开口。
“我们是央企新能源阵营里,真正跑出来的那个。” 这是深蓝想让行业、市场、甚至体系内部都听清楚的声音。
而这句话背后的底气,来自实打实的技术与市场成果:13年增程路线的开发坚持、1862项核心专利、从零到48万辆的三年交付记录,以及连续数月冲破3.5万的月销表现。
深蓝不只是靠吹赢来的“冠军”。它还将自己最具护城河价值的专利群——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电池安全技术、中国发明专利金奖的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主动开源。这不是对外示好,而是一种“从护城河走向协同场”的央企新姿态:真正的强者不是构筑壁垒,而是定义秩序。
这里特别要提一句,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这是一项能在寒冷的冬季让用户不再忧心动力衰减的黑科技。在-30℃极端环境下,每分钟电池温度提升可达4℃,车辆动力性提升50%,充电时间缩短15%,全面改善电车冬季用车困难。其原理,参考了脉冲星发出的高频电磁脉冲,利用电驱的电感和开关特性,通过电驱与电池之间产生的高频脉冲电流,对电池内阻进行预热。这跟当前行业普遍采用的金属膜加热或水加热等外部加热法有本质上的区别,长安智能增程的高频脉冲技术通过内部加热,效率更高、更省电,且加热更均匀。通俗来讲,这就好比在电池上,加了一个暖宝宝。
对于深蓝而言,“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不再是终点词,而是一种对未来格局的自我注脚:从中国市场出发,通过“1+4”超级技术体系、全球爆款车型、氢能与固态电池探索,深蓝试图在2030年前完成从国家队骨干到全球主力的跃迁。
S09就是这条路径的样本。它不是“更好的一辆车”,而是“另一个答案”:在激烈内卷的新能源产业链上,一种既能代表央企责任,也能兑现民企速度的技术组织模式。
所以,这个“冠军”真正要保的,从来就不是销量数据,而是存在感。
“9系大六座”,深蓝的央企造车答案
回到这场发布会的真正主角——S09。
S09是一款什么样的车?对这个问题,最容易的答案是:空间大、安全强、配置高、价格低。但深蓝显然不满足于此,它想回答的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央企能不能不靠背景、只靠产品,说服用户?
S09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做得多全面,而在于它试图打破一套被民企定义的新能源行业叙事——谁能为家庭造一辆真正懂他们的智能电动SUV。
比如第三排安全。不是“也能坐”,而是用100km/h双角度尾部碰撞测试,重新定义什么叫“真安全”;比如空间。不是堆尺寸、卷车长,而是“六人满座还能装下七个行李箱”,这种贴近生活的实用性重新设定了家庭车的底线;再比如智能,不是语音识别能多快,而是车机能不能真正为一家人服务:从鸿蒙座舱到儿童AI语伴,从中岛饮品递送到后排观影体验,它不是秀科技,而是在构建一个可共享、可互动的“流动家庭空间”。
这款车真正想回应的,不是“要不要买”,而是“凭什么相信我们”。它不是拉齐民企节奏,而是在用产品说服内部、感动外部、重塑信心。
这几年,大六座市场几乎快速的成为了红海,各家的9系大六座应接不暇。对于深蓝S09来说,它的对手,不是问界M9,不是理想L9,而是行业过去那种“央企造不出好车”的成见。
所以S09,不是单点爆破,而是一次“产品即态度”的正面回应——它是深蓝用技术写给体制的情书,也是一次央企对用户的真诚交底。
“智领2030”,不是战略,是组织自信的重建
昨天的发布会,既是深蓝三周年的节点,也像是一家公司在重组风口前,集体写给自己的下一阶段宣言。
“智领2030”是这份宣言的核心。
这四个字,说出来容易,做到难。但在深蓝口中,它不像一句远景口号,更像是对全员发出的集体动员:深蓝不靠爆款活着,深蓝要靠体系和技术赢下未来。
2030年200万辆销量、海外占比35%、30款新车、千亿研发投入、500位专家加入……这些目标不是喊出来的,是逼出来的。
深蓝这三年跑得很快,但组织体系仍在追赶节奏。过去靠单点突破的项目机制,如今需要系统化思维、产品方法论的沉淀;过去“有车能卖”的思维,如今要面对“品牌怎么立起来”的更难命题。
所以“智领2030”不是战略文件,而是一次真实的自我检讨和文化重构。
你能感受到它不是一句空话——就在发布会当天,有门店伙伴穿着制服在后台紧盯直播流数据;有区域经理在小组群里同步政策解读;有研发团队在现场外默默看着S09亮相那一刻,发了一条只有同事能懂的朋友圈:“我们出发了。”
在后台、在车间、在终端门店,有多少人一边跟进交付、一边优化流程,一边推演下一阶段节点。“智领2030”对他们来说,不是宣传口号,而是组织提出的新方法与新要求。
如果说前三年,深蓝靠的是速度和产品,那么接下来的五年,它更要靠组织力、穿透力与文化的真实感。
有人说,一场发布会能说明什么?从我的观察来看,这不只是一次产品亮相,而是一次组织意志的集体发声,是给所有奋斗在深蓝体系里的同事,一个“别急,我们正被看见”的确认。
从0到48万辆,从增程路线到超级技术体系,从被质疑到自证身份,深蓝这三年走得并不轻松,但每一步都走得坚定。
有人会问深蓝,为什么能坚持?其实答案很清楚——
年轻,就是深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