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今年国庆这趟高速,开得我差点就地皈依了。
不是因为风景,也不是因为人生感悟,纯粹是被我这台宝贝双离合给“顿”悟的。
当车子第N次用一种要把我早饭都晃出来的力道往前一蹿时,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当年骂CVT的时候,一定是被猪油蒙了心。
真的,就那一瞬间,过去所有关于“操控乐趣”、“人车合一”的狗屁信仰,全塌了。
还记得几年前,我给一哥们儿的购车建议。
他当时看中了一台日系车,我一听是CVT变速箱,电话里差点没把唾沫星子喷他脸上。
“那玩意儿也配叫车?软脚虾!开起来跟电瓶车似的,发动机干吼,车不见走,一点灵魂都没有!”
最后我还特意补了句,“听我的,男人,就得开双离合,那咔咔的换挡声,才叫机械的交响乐!”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想坐时光机回去抽自己一巴掌。
国庆的京哈高速上,哪有什么狗屁交响乐,只有无尽的安魂曲。
周围的车密密麻麻,像一锅煮过头的饺子。
我的右脚,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抽搐得快赶上帕金森了。
我那台曾被我吹上天的“换挡机器”,此刻像个精神分裂的病人,在一档和二档间反复横跳,每一次切换,都伴随着一次精准的、直击我后脑勺的冲击。
我旁边的媳妇儿已经放弃跟我说话了,抱着个U型枕,脸色比窗外的天还阴沉。
就在我濒临崩溃,准备打开车窗骂街的时候,我看到隔壁车道的一台逍客。
车主是个戴眼镜的哥们儿,一脸岁月静好,单手扶着方向盘,车子像涂了黄油一样,悄无声息地就往前滑了那么一小段,停得稳稳当当。
整个过程,丝滑得不像话。
我眼睁睁看着他,又看看自己车里因顿挫而晃荡的矿泉水瓶,一股巨大的荒谬感涌上心头。
我这受的是哪门子罪?
就是那一刻,我才真正开始正视那个被我唾弃了无数次的CVT。
这东西的原理其实挺流氓的,它压根就没“档位”这个概念。
两个锥形轮夹着一根钢带,通过改变轮盘的直径来实现变速。
说人话就是,它能实现无数个传动比,而不是像AT或DCT那样只能在几个固定的齿轮里选。
结果就是,动力传递变得像德芙巧克力一样,纵享丝滑。
在时速长期低于20公里的蠕行地狱里,这种没有换挡动作的优势被无限放大。
你根本不用去猜变速箱下一秒是升是降,右脚也不用跟打地鼠似的时刻备战。
它把开车这件事,从一个技术活,硬生生简化成了一个体力活——只要你脚不抽筋,就能一直顺顺当当地跟下去。
当然,我知道,肯定有“性能党”会说我这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他们会说CVT跑山不行,零百加速更是菜得抠脚,那“光吼不走”的“橡皮筋效应”能急死个人。
没错,这些我都承认。
CVT天生就不是干重活的料,它那根钢带决定了它承受不了太大的扭矩,所以那些性能猛兽基本都跟它绝缘。
你要是把它开上赛道,那感觉估计就像穿着拖鞋去跑马拉松,突出一个力不从心。
可问题是,咱能别这么“活在当下”吗?
我的意思是,活在当下那个真实的、堵得一塌糊涂的当下。
一年到头,你究竟有几个小时是在劈弯,又有多少个小时是在跟车?
我们总被车评人和厂家灌输一种“赛道基因”的幻觉,好像我们买车就是为了在下一个红绿灯把旁边的车秒掉。
可现实呢?
现实是连个顺畅的绿灯都难得。
我们花大价钱买来的那些所谓的“运动性”,在99%的城市路况里,不仅毫无用武之地,甚至还会反过来折磨你。
那感觉就像你买了一套顶级的电竞设备,结果每天都在用它玩扫雷。
高速上那几个小时,我想了很多。
或许我们对汽车的评判标准,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我们过度迷信参数,迷信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听起来很牛的“技术”,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日常使用的“体验”。
车,终究是个工具。
一个让你在城市里更体面、更舒适移动的工具。
AT的成熟可靠,DCT的迅猛直接,都是好东西,但在“堵车”这个特定的、却又无比常见的场景下,它们都输给了CVT的“无为而治”。
所以,下次谁再跟你聊车,别急着听他吹什么零百加速、换挡逻辑。
你不妨淡淡地问他一句:“哥们儿,你家那儿,堵车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