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蔚来换电联盟的合作车企集体沉默了
前几天在朋友店里蹭茶,电视上正播着乐道L90的交付新闻,说是19万就能开走个大块头SUV,还不到半个月交了四千台。紧接着又冒出来个全新的ES8,三十万起步,订单还比L90多。我笑说李斌这波是真红透了,可转念一想,那些去年跟他一起握手拍照、宣称要搞“换电联盟”的车企,这阵子怎么一个个都没动静?
印象还停留在2023年冬天,长安第一个签约的时候场面挺热闹,我有个做活动布置的老同学当时就在现场,说灯光打得李斌像站在舞台中央一样亮。后来吉利、奇瑞、江淮这些名字陆续加进来,总共八家,一时间好像真要改写新能源补能格局似的。可眼看到了今年盛夏,我翻遍新车目录,也没见到他们哪家真的量产过能去蔚来站里换电的车型。
我记得春节回老家,高速口旁边新建了一座第四代换电站,看着挺科幻,但师傅闲聊时说:“平常来的都是蔚来自家的车。”这话让我想起数据——听人提过,全国三千多座站,大部分服务还是自家用户撑起来的,其它品牌充其量用用充电桩。这就尴尬了,本来说好的共享网络,现在成了一条单行道。
为啥签完约就偃旗息鼓?原因不止一个。有位帮奇瑞做项目的人喝酒时讲过细节:蔚来的电池包尺寸公差要求严到0.5毫米,这对很多现有平台来说等于重造底盘。而且更麻烦的是数据问题——你一旦接入,他们所有关于用户和电池健康的数据都跑到别人服务器上去了,有些厂子心里犯嘀咕,不愿意把命门交出去。我以前修过一辆早期试装样车,就因为接口标准不统一卡在那里,一个螺栓规格找遍仓库也没有合适的,只好临时改件,那活干得真窝火。
钱也是大问题。一座换电站成本五百万上下,还不算后期维护;日均六十次才能保本,可现实平均才三十五次左右。我认识的一位销售经理算给我听,如果按联盟那套架构改造,每卖出一辆车成本至少多1.2万,你一年卖十万辆就是十二亿砸进去,而且谁保证客户一定会买账去换呢?我们小区地下停车场那几个固定充电桩,从去年秋天到现在排队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快充技术更新太快,有人宁可绕远去体验新的600kW液冷超充,说是五分钟补两百公里,比等位置省心多了。
消费者态度也让事儿变复杂。今年春天有个平台调研显示,多数潜在买主看中的是未来升级可能,而不是眼下速度。但BAAS租赁模式升级一次月租涨四百块,引发不少抱怨;如果锁死规格,又失去了灵活性。有邻居为了省钱一直用75度的小包,每次跑长途都提前规划路线找超充,他说反正自己习惯休息顺便吃碗面,不急那几分钟,所以根本不会考虑花额外的钱升大包再去频繁使用换电服务。
还有外部竞争盯着这块蛋糕,比如宁德时代推出模块化“巧克力”方案,不要求统一底盘结构,只靠组合实现不同容量扩展,让各品牌保留定义权。这种方式一下吸引了不少厂商加入。他们觉得这样自己还能当主角,而不是被拉进别人的圈子里当配角。而与此各路超充网络疯狂铺设——理想投巨资建5C高倍率超充,小鹏自营桩破万根……效率差距缩小后,多数厂家自然倾向于走自主可控路线,用原有架构直接享受基建成果,比推倒重来方便太多。
不过话说回来,蔚来也不是坐以待毙。据熟悉能源业务的人透露,他们最近拿到15亿融资,要重点投入V2G和储能。在武汉、苏州已经开始让部分换电站参与峰谷调节,通过低谷存储、高峰放出来赚取价差,据运营员讲单日可以增加八九百收入,占掉近三成运营成本。这种玩法意味着即使合作车型少,也能靠能源生意养住这些庞然大物。
另外他们开始分层合作:一些品牌只接入互通充电脉络;奇瑞星途计划明年第三季度推首款兼容车型,但会自建专属小规模网络;只有长安深蓝愿意共享部分高速节点。这么分级,其实就是退一步先混合运行,把牌桌留住再慢慢谈标准化。
我曾经跟一个研究机构的人聊,他提起特斯拉封闭生态成功之处,就是从头到底自己掌控,而开放式标准往往容易碰壁。不过他也觉得,如果未来金融工具介入,比如把BAAS稳定现金流打包成REITs,让厂商提前收回投资,也许僵局会松动一点。
至于那些如今保持沉默的大厂,是忙着琢磨如何兼顾模块化与自身特色的平台设计呢,还是坐等条件成熟再切入?没人给出明确答案,就像隔壁修理铺墙上的旧挂历,总是停留在某一年,却没人舍得撕掉,因为下一页可能并不好看。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