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敲响!新能源车辅助驾驶失控,测试偏离路线,安全何在?

今日,我用车社,要给大伙儿唠唠这件“大事儿”!

这事儿,听着可能有点儿玄乎,但它真真切切地,又一次把咱们的汽车圈搅了个“天翻地覆”。

咱们今天要关注的,就是这条新闻——“一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一次公开的媒体测试中,其辅助驾驶系统出现了不可控的状况,导致车辆偏离预设路线,险些发生事故。”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就炸了!

有人说是“技术栽跟头”,有人说是“玩火自焚”,还有人直接开骂:“这是把我们当小白鼠吗?”

嗨,别急,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这年头,新能源汽车那是“抢手货”,尤其是那些喊着“智能化”的,更是把“辅助驾驶”吹得神乎其神。

说什么“解放双手,躺着都能开车”,听着就让人心动。

我这儿也接触了不少车,看得多了,听得也多了。

很多车友,当初买车就是冲着这“高大上”的科技去的,觉得这车啊,就是未来的样子,带着自己就能“穿越”到科幻世界。

警钟敲响!新能源车辅助驾驶失控,测试偏离路线,安全何在?-有驾

可这次呢?

这“未来”好像有点儿“卡顿”,甚至“失控”。

您想想,在一条封闭测试的赛道上,有专业的测试人员在场,都能出现这样的状况,那要是搁在咱老百姓日常开车的路上,那得是啥后果?

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好几个画面:高速公路上,车流滚滚,突然间,这“聪明的”辅助驾驶一抽风,方向盘不受控制地打了一下…

光是想想,我就觉得后背发凉。

警钟敲响!新能源车辅助驾驶失控,测试偏离路线,安全何在?-有驾

咱们今天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辅助驾驶”到底是个啥?

它真的能“辅助”我们,还是在“添乱”?

先说说这“辅助驾驶”的“前身今世”。

最早的时候,可能就是个定速巡航,能让你跑高速的时候不用一直踩油门,算是个“解放右脚”的小福利。

后来呢,就有了自适应巡航,能跟车,还能保持车距,这在堵车的时候,可真是个“救命稻草”,省了不少心。

再后来,就更厉害了,能压线行驶,能自动变道,甚至还有什么“城市领航”。

这技术进步,那叫一个快!

警钟敲响!新能源车辅助驾驶失控,测试偏离路线,安全何在?-有驾

我记得我上次试驾一款高端车型,那辅助驾驶的功能,简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在高速上,它能精准地识别车道线,车子跑得稳稳当当,就跟老司机一样,一点儿不带晃悠的。

我这手就搭在方向盘上,心里头那叫一个踏实。

到了弯道,它也能提前减速,然后平稳地通过,那种感觉,就像是车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知道该怎么走。

警钟敲响!新能源车辅助驾驶失控,测试偏离路线,安全何在?-有驾

我当时就觉得,这玩意儿,真是厉害!

这科技,改变生活,这话一点儿不假。

我甚至还在想,以后是不是真的能边开车边看个电影,或者回个邮件了?

这“通勤时间”就能变成“生产力时间”,想想都觉得高兴。

可是!

这次的事儿,就像一盆冷水,直接浇醒了还在“自动驾驶”美梦中的我,也肯定浇醒了不少车友。

咱们得承认,这些车企在宣传的时候,用了不少“大词儿”,什么“L3级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之类的。

听着就跟科幻片里似的。

可是,现实呢?

现实就是,这次的“失控”,把这个“科幻”的泡泡给戳破了。

我琢磨了一下,这事儿,可能出在几个地方。

第一,传感器和算法的“信息不对称”。

您想想,车子要“看见”路,得靠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这些“眼睛”。

可这“眼睛”要是被雨水、泥土遮挡了,或者在极端天气下(比如大雾、强光),“视力”就会下降。

这时候,它的“大脑”(也就是算法)接收到的信息就可能不准确,甚至错误。

就像人戴了副有度数的眼镜,结果度数不对,看啥都模糊。

警钟敲响!新能源车辅助驾驶失控,测试偏离路线,安全何在?-有驾

我曾见过一个技术大牛说过,自动驾驶这玩意儿,就像是在教一个小孩儿开车。

小孩儿得认清各种交通标志,得知道什么时候该踩油门,什么时候该踩刹车,还得能预判其他车辆的行为。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而且,这小孩儿还得是“永远不会犯困,永远不会分心,永远不会情绪失控”的那种。

您说,这难度有多大?

警钟敲响!新能源车辅助驾驶失控,测试偏离路线,安全何在?-有驾

第二,软件的“小毛病”和“逻辑死角”。

任何软件,都有可能存在“小毛病”。

尤其是在处理突发情况的时候,软件的逻辑可能就显得不够“灵活”。

比如,在遇到一些它没“见过”的复杂路况时,它可能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次的事件,很可能就是辅助驾驶系统在某个特定场景下,遇到了一个它没预设好应对方案的“意外情况”,然后就“卡壳”了。

我有个朋友,是程序员,他跟我说过,写代码最怕的就是“边界情况”。

就是那些不常见、但又确实可能发生的情况。

一旦这些边界情况没处理好,那整个系统就可能崩溃。

这辅助驾驶系统,面对的路况千变万化,这些“边界情况”简直是数不胜数。

第三,过度依赖和“人机配合”的缺失。

这回最让人担心的,就是车企有没有过度宣传“自动驾驶”的能力,让消费者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炫酷的宣传片,就觉得这车“无所不能”了。

然后,在实际驾驶中,就放松了警惕,把“辅助驾驶”当成了“自动驾驶”。

警钟敲响!新能源车辅助驾驶失控,测试偏离路线,安全何在?-有驾

您想想,真正成熟的“自动驾驶”,应该是能完全脱离人干预的。

但现在很多技术,顶多算是个“高级辅助驾驶”。

它仍然需要驾驶员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

如果驾驶员因为相信了“辅助驾驶”的宣传,而变得“心不在焉”,那一旦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我记得我有个客户,他买了一辆带L2+级辅助驾驶的车,开了几个月,就跟我说:“用车社啊,这玩意儿,我感觉自己都快不会开车了。”

他说,以前开车,他对路况的判断、对车距的把握,都心里有数。

现在,他更多的是依赖系统,有时候甚至会走神。

他现在反而有点儿担心,万一系统失灵了,他反应不过来怎么办?

这才是最关键的!

“辅助驾驶”,顾名思义,是“辅助”。

它应该是给你提供便利,让你开得更轻松,而不是让你完全“撒手不管”。

它应该和你“配合工作”,而不是把你“架空”。

这次的事件,虽然发生在测试环节,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它无疑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这不仅仅是某个品牌的“技术问题”,更是对整个“智能化”汽车发展方向的一次“严肃审视”。

消费者花钱买的是“安全”和“便利”,而不是“潜在的风险”。

车企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应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责任”压在心头。

警钟敲响!新能源车辅助驾驶失控,测试偏离路线,安全何在?-有驾

您想想,当一辆车,它本该是你的“副驾驶”,结果它却突然“变脸”,变成了“危险源”,那该有多难受?

我看到很多评论,都在说,这事儿,得让监管部门好好管管了。

我赞同!

技术发展不能“随心所欲”。

尤其是在关系到生命安全的问题上,更需要有严格的标准和完善的监管。

不能因为有了“高科技”,就把“安全”这个基本功给丢了。

也不能因为追求“新奇”,就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当成“试验品”。

说白了,这事儿,就是把“技术”和“责任”放在天平的两端。

而现在,这个天平,似乎有点儿向“技术”倾斜了。

我用车社,作为一个汽车领域的“老行家”,看到这样的事情,心里是既高兴又担忧。

高兴的是,汽车技术确实在飞速发展,未来值得期待。

担忧的是,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

我希望,这次的事件,能让所有的车企都警醒起来。

你们卖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一堆金属和科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这份信任,需要用实实在在的“安全”去守护。

也希望,咱们各位车友,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能保持一份“警觉”。

别把“辅助驾驶”当成“自动驾驶”,对车辆的状况,时刻保持关注。

毕竟,在任何时候,您都是自己安全的最大依靠。

这事儿,您怎么看?

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或者,您对未来的“自动驾驶”,又有着怎样的期盼和顾虑?

在我看来,汽车的未来,一定是智能化的。

但这份智能化,应该是建立在绝对安全的基础之上,是真正能够“辅助”我们,让我们生活得更好的“智慧”,而不是那些听起来很美、但可能隐藏着巨大风险的“概念”。

警钟敲响!新能源车辅助驾驶失控,测试偏离路线,安全何在?-有驾

毕竟,车,最终还是要为“人”服务的。

而“人”,才是这整个故事里,最重要的“主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