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六亿年薪的新闻,像一颗炸弹,引爆了社交媒体。
平时只在家长群里讨论鸡娃和房贷的朋友们,也开始热议起资本运作和财务报表。
这数字的冲击力,确实令人咋舌,甚至让我这个汽车编辑都忍不住夜深人静时反复推敲: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
最初,我也被这巨额数字震慑住了。
这笔钱,够我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了!
我甚至开始幻想,是不是该转行去造车,说不定哪天我也能身价暴涨?
(当然,这只是个不着边际的白日梦。
)
但理想汽车的回应,如同剧情急转直下,峰回路转。
他们声明,李想实际年薪只有区区两百多万,剩余的巨额数字,是基于美国通用会计准则 (GAAP) 计入的期权激励成本。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位身着华服的公子哥儿,出手阔绰,以为他家财万贯,却不知他穿的是租来的礼服,开的也是分期付款的豪车。
李想这笔“巨额”期权,实际上是押上了他未来的全部身家性命。
他要达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销量目标——连续十二个月交付五十万辆汽车,最终目标更是高达三百万辆!
这难度,如同让鲁班在三天内建造一座巍峨宫殿,或者让夸父追逐烈日直至成功。
更残酷的是,期权还有行权价。
现今股价低于行权价,如果现在行权,李想不仅拿不到这笔巨款,反而还要倒贴真金白银!
这就像中了彩票,却发现要先缴纳巨额税款,到手的钱远不如想象中丰厚,甚至可能入不敷出。
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薪酬模式,在造车新势力中并不少见。
蔚来、小鹏等公司,也采取类似的策略,用高额期权激励管理层,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发展紧紧绑定。
这就像古代的将相,领兵打仗,建功立业,才能获得封赏和荣华富贵,风险与机遇并存。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车企,高管薪酬相对稳定,风险较低,更像一份体面的职业。
而造车新势力则像是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时刻面临着挑战和变数。
李想的“天价年薪”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它不仅仅是关于薪酬的讨论,更是关于企业治理、资本市场运作、会计准则差异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集中体现。
这件事,也如同照妖镜一般,将人们对财富、成功、风险的认知照得清清楚楚。
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该如何权衡风险与回报?
该如何看待那些表面光鲜,实则暗藏风险的数字?
这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的缩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