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安倍晋三遇刺事件那篇文章时,我提过日本汽车产业在走下坡路,结果这话刚说完不久,比亚迪就直接杀进日本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了。不少读者看了之后专门发消息,让我好好聊聊新能源汽车这事。先把结论放前面——电动车肯定是未来新能源领域的主流,至于日本手里攥着一大堆专利的氢能源汽车,市场占比大概率高不起来。
先唠唠环保这点事。上头的人对新能源车环保不环保的看法,和咱们老百姓可不一样。就拿特朗普来说,他明明白白说过全球变暖是编出来的,就是有人想靠卖环保产品赚噱头。有意思的是,当年他把中美贸易战闹得轰轰烈烈,倒没拦着马斯克在上海开新能源车厂。再看拜登,嘴上总说自己是支持新能源的环保派,转头却三番五次限制中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美国市场。这么一对比就懂了,这两位总统做决策时,政治算盘可比环保考量打得精多了。
欧洲有位出了名的环保派人物——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她在任时带着德国一步步推进弃核计划。但有个关键情况她几乎没对外提过:核电站关了,德国发电的窟窿咋填?最后只能一边大量从俄罗斯买天然气发电,一边从法国进口核电补上缺口。这么看,她推动弃核的决策,怕不是政治账算得比环保账更精。
普通老百姓心里头,新能源车到底算不算环保?咱们不妨唠唠这个事。
电车、氢能车、燃油车这三种交通工具,其实都逃不开污染环境的问题,只不过“污染点”各有不同——电动车的电池从生产那一步就开始污染环境了;氢能车更麻烦,制氢和存液态氢的过程不仅耗能高,还会带来污染;燃油车则是跑起来的时候直接排放污染物。不过具体情况还得细掰扯。像新加坡、摩纳哥这种面积小、没工业的城市型国家,电动车反而能“洗白”——反正电池不是在自家地盘上生产的,自然不会留下污染账。至于氢能车,光是存燃料就得额外耗能,怎么看都不算最优解。
咱们国家的人,大多都住在城镇里,燃油车跑起来产生的污染,直接影响的就是这占多数的城镇人群。但电池生产和氢能制造能设在离城镇远的地方,这样受污染的人就少很多。欧洲的情况跟咱们差不多;日本的城镇化程度还要更高一些;美国就比较特殊了,那边多数人住的是一两层的房子,高楼大厦占比特别低。
美国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其实没那么严重,而且这国家石油储备量很足——自打页岩油大规模开发之后,早就从石油进口国摇身一变成为出口国了。按理说,燃油车对美国环境造不成多大负担,石油又不缺,那为啥美国反而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带头大哥?关键就在于电动车有储能这把“杀手锏”——这不仅是各国争着发展新能源车的核心,更是电动车能当上新能源汽车“C位”的关键所在。
要聊储能,得先从错峰用电说起。很多人都知道,晚上电费比白天便宜不少,所以不少人会特意把洗衣机留到晚上用。但发电设备有个麻烦事——到了晚上也不能随便停机,必须保持基础发电量,根本做不到“用多少发多少”。更头疼的是,电这东西没法大量存起来,晚上多出来的电要是不用,就只能眼睁睁浪费掉。也正因如此,国家才一直提倡“削峰填谷”,鼓励大家错峰用电。
除了想办法让企业和居民错开用电高峰,还有不少应对手段——像有些水电站就玩起了“水电梯”:夜里把水抽到高处存着,白天再放下来发电。可这些招加一块,还是填不满夜里多出来的“电窟窿”。要是能有个“巨型充电宝”,夜里疯狂存电、白天稳稳放电,这麻烦事不就迎刃而解了?
但问题是这电池体积实在太大,国家也没法直接投钱搞。不过换个思路想,要是国内有三成汽车都换成电动车,而且大家都挑晚上充电、白天开,这不就相当于搞了个超大号"移动电池"吗?我专门问了位在电网工作的朋友,对方直接泼冷水:就算真有三成电动车都赶在晚上充电,也根本吃不完夜里多出来的电。
要是咱们国家电动车能占到总车辆的30%,那直接就能省下30%的石油用量,完全不用再额外找其他能源补上。可要是换成氢能源车来占这30%的份额,这些车要跑起来还得先折腾着去生产液态氢才能用,不管看环保效果还是算经济账,都根本没法和电动车比。
电动车能存电,氢燃料车存不了,这是两者最关键的差异。美国本身不缺能源,但晚上多出来的电没地方存,这正是美国要下大力气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的原因。
咱们国家用电有俩明显问题,一是白天黑夜用电不均衡,二是不同地区用电情况差别挺大。就拿西北地区来说,这太阳能、风能资源特别多,发电能力挺强,可本地用不了这么多电,要是往东部送,路上损耗又大得离谱,这就成了太阳能、风能产业发展的大瓶颈。要是西北电动车能普及开,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当地多出来的太阳能、风能电正好能给电动车充,既能让新能源产业更红火,还能少用石油,对环境也好。
要是咱们国家能把电动车的储电本事用起来,真能把“削峰填谷”这事办到差不多的火候,那电价肯定得往下降,不管是谁都能跟着沾光。不过最占便宜的还得数工厂——要是电价能降10%,所有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准得跟着大跌,市场价格自然也得跟着往下走。尤其那些出口到国外的商品,要是咱们的货比别人便宜一大截,会是啥场面,大家自己琢磨琢磨就知道了。
现在中美欧都瞅准了电动车对本国产业的巨大价值,印度、巴西、墨西哥、越南这些国家也争着往这条赛道里钻。唯独日本走了条不同的路——把氢能相关专利全攥在手里后,还喊着让中美欧来一起参与。这操作我看了只觉得有点可笑。
马斯克之前吐槽过日本的氢能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挺直接——日本明明是先进口煤炭发电,再用发出来的电去制氢,那为啥不直接用发出来的电?更麻烦的是,把气态氢变成液态氢的过程还得额外耗电,而且存液态氢难到离谱。他最后总结得很犀利:从成本到使用体验,氢能源车都是最烧钱的,用起来最不方便,安全性也最让人不放心。
氢能源汽车上都装着液态氢罐,跟路边摊用的煤气罐看着差不多,但这东西存起来可麻烦多了。建氢气站和日常维护的成本,比加油站高了十倍不止,绝大多数国家根本负担不起。日本在氢能源汽车上押了重注,几乎把国家发展的根本和未来都搭进去了,虽然这也算新能源的一条路,但注定在市场上占不了多大份额。
现在电动车发展势头特别猛,可配套的充电桩数量明显跟不上。不过这事不用太愁——大家有没有体验过手机无线充电?手机往充电板上一放就能自己充,根本不用插线。未来部分充电桩可能就跟这技术类似,直接埋在车位底下,电动车只要开上去就能自动补电。当然得加个控制开关,只允许晚上充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