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不再盲从营销噱头,依靠技术实力和出口战略开启新能源新局,或成为逆势突围的关键所在

这几年,汽车圈的故事真多。尤其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折戟不少,尤其是在电动车方面。数据这么说:今年9月,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57.8%,这让谁都觉得中国的电动化势头猛得不行。可北京现代的表现呢?除了刚推出的EO羿欧外,似乎还在观望阶段。

北京现代不再盲从营销噱头,依靠技术实力和出口战略开启新能源新局,或成为逆势突围的关键所在-有驾

我有个朋友,是北京现代的经销商。他一边抱怨:这几年太难做了,客户都在等自主品牌,合资的像个旁观者。细想也正常。去年,这牌子在华的销量还在跌,一度到冰点——只剩1%的市场份额。相比全球,现代车在北美、欧洲那都是Top10的佼佼者,但到了中国,却几乎被边缘化。哥们儿也猜测:要不就是中国市场的互联网速度快得让传统车企抓不到,研发周期太长,产品跟不上节奏。我看也有点道理。

而且,现代早在2016年就开始布局电动车,但一直拖到2024年,才迎来第一个量产车羿欧。之前的新能源计划,基本都像个心血来潮的噱头,多久都没落地。原因嘛,除了技术引进–国产化的路径过慢,还因为它们太重视中国市场了,反而关心得太多。我觉得——他们是怕搞砸吧。稳妥点,退而求等竞争趋于理性,再考虑推新车。

北京现代不再盲从营销噱头,依靠技术实力和出口战略开启新能源新局,或成为逆势突围的关键所在-有驾

这次羿欧发布会,倒觉得是个转折点。现代科技储备足:全新纯电平台E-GMP、国际供应的纬湃电机、摩比斯的电子控制都用得上。重点是还打算走出国门,出口20万辆,占比40%。这意义重啊,像是他们认清了:国内市场已入门,未来的战场,是走向全球。

真正能突围,还真得看靠谱质量。前段时间我刚翻了些笔记:现代的电动车,验证了开十年都踏实这话。在极端气候(-30℃到50℃)的测试中,动辄百公里油耗、充电循环、耐高温,都是硬核操作。它们在安全方面,也是十足踏实货:铠甲车身、720°车身防护、9个安全气囊。入门点11.98万,比两年前的KIA EV5便宜4万元,算是把性价比拉到对手之上了。

北京现代不再盲从营销噱头,依靠技术实力和出口战略开启新能源新局,或成为逆势突围的关键所在-有驾

我一直觉得,智能化也是关键。弈欧用的芯片、屏幕尺寸、音响配置,都不比自主品牌差。可是辅助驾驶功能,还是有差距——比如说自动泊车、高速领航啥的还得继续补课。北京现代已有合作伙伴,比如大疆、地平线、Momenta,后续的智能部分,值得期待。

不能光靠技术和价格说话。现成的问题也不少:之前的新能源计划没能落实,就是个信号。经销商网络随着销量逐年下降,也影响品牌信任度。要翻盘,像日产N7、丰田铂智3X那样,火爆出圈很重要。

北京现代不再盲从营销噱头,依靠技术实力和出口战略开启新能源新局,或成为逆势突围的关键所在-有驾

现在这个节点,就是个十字路口。就算羿欧能做到开十年都踏实,能不能带领北京现代走出阴影,我觉得还要看执行力。也许,下一步,现代要不要大胆点?敢于卖个痛快,打破传统束缚,也许,才是真正的突围。

你觉得,像北京现代这样高端出口+本土深耕的策略,还能打出多大局?下一步,应该在哪些环节下功夫,才能不被甩在后头呢?

北京现代不再盲从营销噱头,依靠技术实力和出口战略开启新能源新局,或成为逆势突围的关键所在-有驾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