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行业利润率跌破4%的生死线,几家头部车企的财报却亮出逆势上扬的曲线。
2025年7月1日,比亚迪一则通告震动行业:全面取消限时“一口价”政策,最高5.3万元补贴戛然而止。这一动作被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点。
然而戏剧性的是,当行业平均利润率在2025年一季度跌至3.9%的历史冰点——甚至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时——以比亚迪、赛力斯、小米为代表的车企却交出了一份利润逆势增长的答卷。
01 冰火两重天:行业寒冬中的利润绿洲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揭示了行业的残酷现实:2025年前4个月,尽管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增幅均超46%,渗透率突破42.7%,但全行业利润率呈现断崖式下滑。部分新势力车企售后预算削减40%,研发投入增速下滑12个百分点。
然而几家头部车企的财报却画出一道逆势上扬的利润曲线: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营收1703.6亿元,净利润94.43亿元,同比激增97.93%,相当于每天净赚1亿元。其毛利率达20.1%,在自主品牌中一骑绝尘
赛力斯凭借问界系列热销,以27.6%的毛利率登顶车企“最赚钱”宝座
小米汽车异军突起,首季即斩获43.1亿元毛利,毛利率高达23.2%
更令人意外的是小鹏汽车——毛利同比暴涨191.5%,零跑汽车也实现从亏损0.4亿元到盈利14.9亿元的华丽转身。这些数字犹如寒冬中的篝火,映照出行业分化的序幕。
02 逆袭逻辑:头部车企的三重护城河
技术溢价取代价格绞杀。当部分车企还在“铁制防撞梁替代铝合金、削减激光雷达数量”降本时,比亚迪将研发支出推至新高——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142.23亿元,同比增34.04%,全年预计突破700亿元。其推出的21款智驾车型将高阶智驾下放至7万元级市场,“智驾平权”战略成功实现技术变现。
差异化定位开辟蓝海。理想汽车深耕“奶爸车”细分市场,凭借增程技术与家庭场景化配置(冰箱+彩电+大沙发),在红海中圈出高利润蓝海;长安福特坚守“增配不加价”策略,全系车型均价达22万元,2024年净利润20.9亿元。
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深挖。一汽丰田的“时光焕新计划”重新定义汽车消费逻辑——车龄每增加一年,置换补贴提升1000元,将用户忠诚度转化为持续利润流。这种基于品质基因的用户运营,使其用户平均持有周期达7.2年,远超行业均值。
03 价格战的后遗症:产业链的窒息时刻
当整车厂为保利润向供应商转嫁压力,产业链生态危机四伏:
某自主车企强制要求供应商2025年降价10%,而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平均利润率仅7.2%
长三角30%供应商被迫采用降标材料,刹车片寿命缩水30%
经销商体系更面临崩解风险:2024年全国4419家4S店退网,自主品牌占比达65%
“迪链”引发的争议折射出行业痼疾。比亚迪通过签发电子凭证“迪链”作为结算方式,累计签发票据金额突破4000亿元。这种变相延长账期的做法,将资金压力转嫁给供应商。尽管比亚迪99%应付账款账龄在一年内,但应付账款周转率已降至2.87,显著低于同行。
04 政策纠偏:从无序内卷到价值重构
面对行业生态恶化,监管层果断出手:
2025年5月31日,中汽协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首次明确界定“低于成本价倾销”标准
6月3日,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剑指主机厂“压库顽疾”,要求停止以考核胁迫经销商
20余家车企随后响应,统一将供应商账期延长至60天,产业链修复机制启动
政策制定者的忧虑显而易见——当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碳关税,德国日本加速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时,中国汽车业若深陷价格战泥潭,将丧失全球技术竞争主动权。
05 未来战场:从价格红海到价值深蓝
头部车企的战略转向已清晰可见:
比亚迪加速建设3800座超充站,推动消费者从“为低价买单”转向“为体验付费”
长安福特通过“福探长行动”构建价值观共同体,4年开展130场公益活动,将品牌精神与用户深度绑定
小米汽车凭借生态链优势,将汽车融入“人车家全生态”体系,23.2%的毛利率印证了跨界整合的价值
“新能源汽车竞争本质,从来不是比谁更便宜,而是比谁更能用技术创新重塑用户体验”。当比亚迪的存货在2025年一季度增至1543.74亿元,这些库存既是压力,也是向价值战全面转型的燃料。
深圳比亚迪总部,工程师正在测试新一代钠离子电池;上海小米汽车工厂里,SU7产线每小时下线40台新车;重庆赛力斯智慧车间,问界M9的激光雷达进行着万次碰撞模拟。而在长三角某零部件工厂,老师傅摸着变薄的刹车片摇头叹息:“寿命只剩七成了......”
当工信部的反“无底线价格战”倡议书下发时,这些画面共同拼出中国汽车业的魔幻现实——一边是利润率跌破4%的全行业警报,一边是头部玩家日赚过亿的财富神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