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半年营收大增,产能不足遇挑战,同行新车密集上市

小米汽车最近可谓风头无两。2025年中期报告一出,无数双眼睛都盯向了这个“手机厂跨界造车”的新势力:上半年集团营收突破2200亿元,净利润逼近200亿元,成绩亮眼得像开了挂。不过,更让人瞪大眼的是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新业务,半年营收接近400亿元,汽车业务经营亏损已经缩至8亿元。照目前的势头,今年三季度甚至四季度就可能实现盈利,速度快得令人咋舌。“最快盈利新势力车企”,小米这顶帽子,眼看就要戴稳了。

小米汽车半年营收大增,产能不足遇挑战,同行新车密集上市-有驾

想当年,小米高调宣布进军汽车领域时,坊间议论纷纷。不少人觉得雷军可能是心血来潮,甚至有人将他和造车新势力的“跑路大军”相提并论。结果,小米不声不响地憋了一口气,死磕研发,稳步推新。首款SU7上市,24小时大定破8万台;今年上半年销量超过15万辆;再到6月新车型YU7横空出世,18小时锁单即达24万台。对比同行动辄一哄而上、最后偃旗息鼓的套路,小米可谓一步一个脚印。最重要的是,小米汽车毛利率一路飙升,第二季度高达26.4%。这是什么概念?每卖一辆车赚得更多,汽车业务距离盈利仅一步之遥。那些质疑“手机厂造车成不了气候”的论调,如今也只能夹着尾巴悄悄退场。

但市场是“狼性”的,热度之下也有隐忧。最大的绊脚石是产能。按照小米的规划,一期制造基地年产15万辆,二期投产后总共30万辆/年产能;而小米今年定下的交付目标就是35万辆,直接超过产能上限。于是,交付现实便让梦想遇冷——买车容易,提车很难。SU7平均交付周期30周以上;YU7更“离谱”,最快也要等41周,最长要等一年多。交了定金,车主只能慢慢数日子。产能不足,不只是数字游戏,也直接关系着用户体验。买车变成“考验耐心大赛”,用户信心不免被消耗。而外面的竞争对手,可不会等你慢慢补课。

小米汽车半年营收大增,产能不足遇挑战,同行新车密集上市-有驾

现实残酷,行业比拼从来都不会给慢郎中机会。理想、乐道、华为、特斯拉等巨头新车扎堆上市,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品刷新你的认知。理想i8、乐道L90、特斯拉Model Y L、问界M8、智界R7……个个来势汹汹。市场蛋糕虽大,想要多吃几口,却要靠效率、交付力和耐心的多重考验。小米如果因产能掉队,辛苦积攒的市场红利,很可能被同行趁虚而入,令人扼腕。

小米汽车半年营收大增,产能不足遇挑战,同行新车密集上市-有驾

不过,危机背后也孕育着机会。有产能焦虑,恰恰说明市场需求异常火爆。换句话说,小米汽车不是“卖不动”,而是“做不来”,这比库存积压要幸运一百倍。如果小米能优化供应链、加速产线,让产能追上订单节奏,凭借强悍的科技力和不断升级的毛利率,站稳新能源汽车头部绝不是空谈——更别说小米有着智能生态和创新能力的双重护身符。在整个新势力赛道,这家后来者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盈利,已是稀有独角兽,其市场潜力和品牌号召力已不容小觑。

从家用电器到手机再到汽车,小米一次次证明自己不是空喊口号的企业。如果说过去小米在手机赛道上用性价比定义规则,那么今天的小米汽车,则可能用盈利速度改写新势力车企的生存法则。科技圈和车圈都是高风险赛车场,小米像个加满油的赛车手——盈利就在拐角,前方却有急弯。如果它能稳住方向盘,跨过产能障碍,未来自然不可限量。现在的难题,留给小米的是“更快”而不是“能否”。毕竟,能引来友商集体戒备、市场订单蜂拥,说明小米汽车的路,值得期待。

最后一个问题:你会愿意为小米汽车的交付等待吗?在赢家通吃的新能源汽车角逐里,小米有希望最终上演绝地反杀吗?这个悬念,注定让市场、对手和消费者都拭目以待。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