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的拐点已经到了,并且来得比我们想象中要快。”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近期的公开论断将“纯电拐点”这个话题推向了舆论中心。李斌透露,蔚来全新ES8的预订用户中,有80%来自于增程车和燃油车车主。
一时间,“纯电拐点”成了最热门的行业叙事。它被普遍解读为一个决定性的临界点:市场的消费选择、背后的技术路线,都将不可逆地倒向纯电,而所有混合动力形式的过渡也将慢慢退居二线。
其实,围绕纯电和增程的选择争议由来已久。
纯电完全由大容量电池组提供能源,通过电机驱动车辆,但依赖充电网络,长途出行可能面临排队风险;增程拥有纯电和燃油两套系统,可油可电,但油耗成本高于纯电、结构更复杂。
近几年,市场对增程的呼声更高,主要是因为其精准击中了部分用户的补能焦虑。但随着技术的突破,纯电销量又一度呈现追赶反超之态,李斌的“拐点论”因此引发了大量讨论。
那么,这场由行业精英判断的拐点狂欢是否真正代表了数亿普通消费者的心声?所谓的纯电拐点,真的到了吗?
亮眼的数据,能否站住脚
谈及“纯电拐点来临”,车企最常引用的便是销量数据。
2025年1—7月纯电销量增速35.2%,远超增程式车型的12.1%。其中,7月单月增速24.5%,反观增程式车型7月下滑11.4%。新势力中增程式与插电混动车型合计占比从57%逆转为36%。
数据仿佛证明了纯电的绝对优势,可背后的隐情更值得探讨。
首先需要注意的一个点是,这些数据代表的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行业长期趋势,还是出于某些因素销量爆发的短期脉冲?
简单分析就能看出,纯电市场此前规模相对较小,增速容易显得更高。而增程车型在2021—2024年经历了高速增长,同比增速最高218%、最低70.9%,远高于目前纯电的数据表现。目前高基数上的增速放缓甚至下滑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
因此,高增速不等于强趋势,纯电当前的销量热度很大程度上源于基数效应的加持。
另外,近期纯电的高销量也不能代表市场的整体判断,需要进一步分析增长的来源。
实际上,这波短期增长很可能源于纯电车集中上市和车企的价格战,而非市场的需求爆发。
2025年上半年,车企密集推出10余款纯电新品,从小米SU7、智界R7等走量车型,到极氪001FR、蔚来ET9等高端车型,覆盖15万-50万元全价格带。同时,超充技术、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标签的密集宣传短期内刺激了大量尝鲜用户的购买需求。
为配合新品上市,车企几乎同步打响价格战,力度远超往年。特斯拉ModelY长续航版从31.35万元降至25.99万元,直接下探至25-30万元主流市场;荣威i6 MAX EV优惠8.2万元,降幅高达45%,进一步加剧纯电市场降价狂潮。可以看出,重磅新车的集中上市在短期内显著拉动了销量,其长期效应还需观察后续销售数据是否稳定。
除了时间维度,我们还要将全国当作一个整体市场来看,纯电是否像增程、燃油车一样下沉到了三、四线城市?
《DT商业观察》报道显示,对于低线级城市,纯电车型接受度没有高线级城市高,燃油车以及插混、增程是主要市场。短期内爆冲的销量很可能主要发生在一、二线城市和部分高速路网发达的地区,而非统一的全国市场。
最后,销量增长其实显示的是增量问题,而老用户复购意愿才是纯电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指标。
纯电车主的态度两极分化。部分市区用户反馈,只要不开长途,纯电几乎没有补能焦虑,充一次电就能开很久,但除了旅游这种一年几次的活动,谁会没事上长途呢?
但也有部分用户反馈,纯电实际里程大打折扣、充电难,售后质保维修有一系列前提条件,费用贵,近期没有复购意愿。
保值率、电池长期衰减、高昂的维修成本这些问题,并非销量增长就能立即解决,需要更长时间来验证和建立市场信心。
因此,我们无法从短期的数据来预测长期趋势,得出“拐点已至”的结论。
补能焦虑,难破拐点局
支撑纯电拐点的另一大论据,是电池技术的突破。
主流纯电车型续航达400-500公里,高端车型突破1000公里。可当技术从参数落地到用户体验,诸多无法回避的矛盾便暴露出来。
一方面是续航里程的虚实之差。
在实际驾驶中,低温环境会严重降低电池活性,导致续航大幅缩水。懂车帝纯电续航2024冬季测试报告中,无一款车型的工信部达成率超过50%。奔驰EQE工信部达成率仅为34.7%,实测续航里程为249km。
车辆在120km/h高速行驶下的耗电量,相比在慢速行驶下的单位耗电量可能会翻倍。再加上车内空调、音响等用电设备的消耗电量,实际续航往往远低于官方标称值。
并且,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尽管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更高,却因成本和生产工艺的限制,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续航体验。
另一方面配套设施不足,800V快充少且集中在城市,长途排队现象明显。
虽然主流新车型纷纷支持800V高压平台,但对应的超充桩建设远远滞后。建设超充站需要巨大的电网扩容成本、场地成本和高于普通快充桩数倍的设备本身成本。超充站目前只密集分布于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和高速服务区,无法形成覆盖全国的密集网络,国庆、春节等出行高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排长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而在三、四线城市、县城和乡村,公共充电桩数量稀少,且多以功率较低的慢充桩为主。对于没有固定车位安装私桩的用户来说,补能体验非常不友好,“一周一次专程去找桩充电”成为常态,极大削弱了纯电车的便利性。
并且,不同品牌车型与运营商充电桩之间存在协议差异,充电效率不稳定、无法即插即充等体验痛点并未彻底解决。例如,奔驰CLA电动版就无法使用目前最普遍的400V直流快充桩,长途旅行时被迫绕行寻找兼容充电站,实际补能效率反而降低。
总而言之,电池技术的突破是“纯电拐点”的必要基础,但绝非充分条件,只有当技术迭代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展,参数与体验之间的鸿沟被弥合时,所谓的拐点才是坚实、可持续的。
而纯电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全生命周期成本仍需更长时间的验证和优化,拐点的结论无法简单得出。
拐点的口号,谁在喊
不难看出,对所谓“纯电拐点”,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
它是一个发生在充电桩部署密集的一、二线城市、面向高端车型的短期结构性拐点,而非一个覆盖全国市场、所有消费群体的长期全面性拐点。
那么,车企为何急于抛出纯电拐点概念?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高喊“纯电拐点已到”的车企主要是蔚来、特斯拉这样的全面押注纯电的品牌。
对他们来说,纯电就是自己的生死线,“拐点论”则是消化库存、刺激销量的营销工具。
2025年纯电库存增至85万辆,库存天数达57天,创下近两年新高。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许多车企不得不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这虽然能带来销量增长,但也会显著侵蚀单车利润,导致“卖得越多,亏得越狠”或者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而拐点论能创造紧迫感和从众心理,有效刺激那些观望中的消费者。
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技术路线是复杂难懂的。简单、清晰、有力的“拐点”概念给了自己一个强大且看似正确的选择理由,极大地简化了决策过程。
另一方面,大部分纯电企业仍在亏损,对于ALL IN纯电的新势力车企,它们需要市场快速跟上以摊薄成本、重振投资信心。
2025年上半年,蔚来累计净亏损高达117.45亿元,第二季度每卖出一辆车净亏损就约7万元;小鹏汽车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为11.4亿元,小米汽车上半年的汽车业务经营亏损约为8亿元。
在行业初期,资本愿意为故事和前景买单。但随着市场降温,资本变得更加理性。而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纯电拐点”叙事能够继续造势,提振投资者信心。
像蔚来投入巨资建设的换电网络、小鹏打造的超充体系、各家研发的纯电平台都是成本极高的长期投资。它们必须向投资者证明,市场正在朝着有利于它们战略的方向快速发展,这些投入即将迎来收获期,而不是沉没成本。高喊“拐点”,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值得注意的是,纯电拐点并不是一个天然的概念,喊出“拐点已至”实际是为了打击对手、定义赛道,争夺汽车市场的领导地位。
将纯电路线定义为未来,潜台词就是:增程是过渡产品、即将被淘汰的技术。这能有效打击以理想、问界、比亚迪DM-i等主推增程的竞争对手,动摇其潜在客户的购买信心,迫使他们重新思考:
“我是不是应该一步到位选择纯电,而不是买个即将过时的过渡产品?”
通过定义拐点,纯电车企试图将市场划分为“代表未来的纯电阵营”和“过渡时期的混动阵营”,塑造自己的先锋特质,从而从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而实际上,“纯电拐点”很大程度上是车企为引导市场和投资而强力宣传的一个概念。虽然这是基于某些真实趋势的行业判断而非纯粹的忽悠,但将其称为全面到来还为时尚早。
毕竟,在电池能量密度未突破、充电桩未实现全域覆盖、用户多样化需求未被满足之前,任何拐点论都只是镜花水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