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绵高速免费通行的消息引爆了舆论,车主们欢呼“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很少有人意识到,免费通行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当收费闸杆抬起,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大修抢险、设备更新等巨额开支,将由谁接手?
数据显示,全国高速公路年养护费用超过500亿元,2024年养护支出预计高达1780亿元。 这笔钱原本来自通行费,免费后只能转向财政兜底,地方财政能否扛住如此重压?
免费通行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倒下
2025年,成绵高速、成都城北出口高速相继免费,广州环城高速也已全线免费,深圳花费27亿元“赎回”梅观高速。 表面看,这是惠民政策,背后是地方政府用真金白银置换收费权。
例如,广州北环高速日均车流量42万辆,免费后放弃的通行费收入堪称天文数字。 这种模式能否复制? 全国高速总里程已超16万公里,每公里年均养护费约30万元,且未来还需新增3万公里国家级高速。 中小城市显然难以效仿深圳、广州的“赎回”模式。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的困境
中国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靠的是“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 如今,早期修建的高速陆续到期,收支缺口却持续扩大。 2021年,全国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6630.5亿元,支出却高达12909.3亿元,缺口达6278.8亿元。
部分路段因车流量小或建设成本高,在收费期内难以回本。 例如,济青高速改扩建后获25年新收费期,广深高速也通过改扩建延续收费。 这种“延期收费”引发争议,若免费,养护资金链可能断裂。
拥堵与损耗加速
免费政策看似降低出行成本,实则可能引发新问题。 首都机场高速免费后,车流量激增40%,局部拥堵成常态。 成绵高速免费后,四川省交通部门已预警车流暴涨风险。免费可能吸引原走国省道的车辆涌向高速,短期内超负荷运行将加剧路面损耗。 业内测算,免费后车流量可能增长35%-50%,养护成本随之攀升。
财政兜底不是万能解
有人认为,免费后可由财政资金接盘。 现实是,普通公路养护资金本就捉襟见肘。 2023年,全国普通公路养护资金缺口约3000亿元,约40%的公路因缺钱“应修未修”。 若将高速养护压力转移至财政,可能挤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预算。 何况,新能源车普及导致燃油税减少,传统养路费来源正在萎缩。
多元筹资能否破局?
各地开始探索新模式:上海尝试“财政+社会资本”共同养护,云南研究“统贷统还”路段延期收费,德国按排放等级收费、美国试点里程税等经验也被讨论。
有专家建议,可对新能源车按里程征收养路费,或通过服务区经营、沿线土地开发反哺养护成本。 这些方案需平衡公平与效率,例如,按里程收费如何精准实施? 财政补贴如何避免“补东部亏西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