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揭牌背后:央企格局重塑与重庆崛起

那天,国务院国资委突然甩出公告,批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组建,央企数量重新回到三位数,这下,整个央企格局都在重庆这个不太被当作“汽车之都”的城市里被打乱了。

一时间,关于央企数量增减的争议又被点燃,过去几年,央企合并潮风起云涌,数量从百家一路压缩,可现在,数目回弹,第100家央企又诞生了。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揭牌背后:央企格局重塑与重庆崛起-有驾

这事发生在2025年7月的最后几天,国资委的公告里写得清楚,由它代表国务院出资人职责,新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被直接列为央企名录第73位,也就是说,这家新央企和一汽、东风并列,国内三大汽车央企格局就此定型。

成立大会当天就在重庆举行,现场氛围很不一样,毕竟这是第一家总部设在重庆的一级央企,气场和责任都不同以往。

这次变动看似只是数字的回归,背后其实是国企改革的新阶段,以前拼命合并、瘦身,追求“少而精”,现在却强调“专业化整合”,强调功能性央企的设立,说明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前身,是原来的兵器装备集团拆分出来的,手里捏着117家分公司和子公司,涵盖了汽车整车、零部件、摩托车、金融、物流等一大堆板块,业务跨度极大。

同一天,长安汽车发布了收购报告,兵器装备集团把自己持有的14.23%长安汽车股份和100%辰致集团股权划给了新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这意味着,长安汽车的间接控股股东换了人,但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没变,依然是国资委。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销量135.5万辆,创了近8年新高,新能源汽车卖出45万辆,同比暴涨48.8%,一边冲销量,一边推进“北斗天枢2.0”智能化计划,还建好了第一个海外新能源工厂,海外业务也在加速布局。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揭牌背后:央企格局重塑与重庆崛起-有驾

最有意思的是,长安汽车集团负责人在大会上放话,要发展智能汽车机器人、具身智能等创新领域,想在海陆空三个维度打造出行新生态,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五大区域市场全都在它们的拓展清单上。

这背后,既有重庆本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也有中央对西部产业升级的战略考量,兵器装备集团的拆分让长安有了更高的发展自主权,也更容易获得资本的关注和政策倾斜。

从一汽、东风到长安,这三大央企的关系其实一直很微妙,或合作,或竞争,每次重组、分立都会搅动市场格局,谁能抓住智能化、电动化新赛道的红利,谁就能站稳脚跟。

有人质疑,国企数量回到100家是不是在“走回头路”,但仔细一看,专业化、功能化的分工越来越细致,这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次结构性的重塑。

重庆成为央企新总部的落地城市,不仅仅是地缘的胜利,更是产业和政策的多重博弈结果,长安汽车集团的挂牌,意味着西南地区在汽车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大大提升。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揭牌背后:央企格局重塑与重庆崛起-有驾

议论归议论,现实是市场的选择早已发生变化,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出行成了新战场,老的汽车央企格局也不得不跟着调整。

长安汽车的“北斗天枢2.0”智能化计划其实很有野心,既是对标全球头部车企的举措,也是对国内智能驾驶赛道的正面回应,这背后既有技术冲动,也有政策驱动。

海外工厂的建设说明,中国汽车企业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全球化是未来的必选项,尤其是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机会和风险并存。

新成立的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既是国企改革的产物,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缩影,央企数量的变化,其实反映了政策的底层逻辑和产业的真实需求。

有人说,央企做大做强是为了“抗风险”,有人则担心资源配置效率会受影响,实际情况远比表面复杂,竞争和合作、分立和重组,背后都有各自的算盘。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揭牌背后:央企格局重塑与重庆崛起-有驾

国资委的监管逻辑也在变,以前强调“做减法”,现在更看重“做加法”背后的产业协同和创新能力,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开始被寄予厚望。

重庆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东西南北交汇点,长安汽车集团总部落户这里,是对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个现实回应,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容小觑。

2025年,长安汽车的数据很亮眼,但市场竞争同样激烈,头部企业的每一次重组都可能引发行业震荡,一切还远未尘埃落定。

长安汽车集团未来能否在智能化、全球化赛道上突围,能否在三大汽车央企的博弈中赢得更大主动权,这些都还是未知数,悬念留到了下一个节点。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揭牌背后:央企格局重塑与重庆崛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