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视频,看完之后你会忍不住揉揉眼睛,怀疑自己是不是看了个“科幻片预告”。
这两天理想i8的对撞测试视频就是这样。
画面里,一辆八吨重的卡车迎面而来,和SUV以相对100公里时速对撞。结果呢?
卡车像个纸盒子一样四轮腾空,驾驶室直接断开,最后像个无助的玩偶趴在i8前挡风玻璃上。随后另一辆卡车补上一个侧撞,SUV稳如泰山,气囊弹得齐齐整整,车门自动弹开,电池无火花无漏液,仿佛天生带护身光环。
看得人头皮发麻,弹幕飞起:“难道以后开卡车的要给开SUV的让道?”、“这是安全测试还是变形金刚片场?”、“大车这么脆,小车这么硬?物理学要改写了吗?”
一时间,理想被捧上神坛,卡车品牌成了笑柄。
直到卡车方乘龙站出来喊话:“我们被摆了一道,这不是实情。”剧情立刻翻车,仿佛一场热闹的戏,演员突然冲上台说:这剧本是编的,别当真。
1.为什么这视频让人觉得“假得离谱”?
就算不是搞车的人,看过视频也会觉得哪儿不对劲。常识告诉我们,八吨卡车正面硬怼SUV,哪怕双方车头都溃缩,卡车起码不会像塑料盒子被撞飞起。
现实事故里,轿车和重卡对撞,多半是小车惨烈收场。可在这个视频里,重卡像是被施了“轻功”,完全没有惯性和结构强度可言。
结果大家不讨论测试标准,只顾着惊叹:理想i8安全性逆天。
2.这不是第一次,“安全”被拍成大片
汽车安全测试本该冷冰冰:角度、时速、受力点、车体变形量、假人伤害值……这些专业数据才是安全的核心。
但数据太寡淡,传播力不够;视频一旦震撼、戏剧化,就能刷屏。营销的诱惑太大,很多车企都想搞一场“视觉奇观”,哪怕测试流程看着有点编排痕迹,也值得赌一把流量。
观众要的不是科学报告,而是直观冲击。看到大车飞起、SUV完胜,脑子里立刻有个标签:这车安全。至于测试细节?没人问。结果就像这次,画面燃爆,逻辑塌房。
说到底,安全测试已经变成一种“情绪产品”。车企知道大家求一个“安全感”,那就拍个让人震撼的视频,让消费者相信安全感可以直接看得见、摸得着。至于真实程度?观众不细究,厂商也乐意模糊。
3.互联网让“真假”变得更难分
这件事最让人无力的地方是:视频看上去太“真”,但所有人心里都悬着一个问号。
测试场地正规、速度参数写得明明白白、拍摄角度专业。可撞击结果却像开挂。
网友怀疑是摆拍,车企没给解释,卡车方说“我们被摆了一道”。观众呢?在真与假的夹缝里吃瓜,情绪比理性走得快。
这就是当下信息生态的魔幻之处:我们眼前的“真相”,往往是经过设计的版本。
一个品牌想要立“安全神话”,不靠一堆报告书,而是靠一段能剪成短视频、刷屏朋友圈的画面。这画面,不管科学不科学,能不能经得起重现验证,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火,泼天的流量。
4.安全,不该是拿来演的戏
我没办法判断理想i8真实安全性有多强,毕竟这是车企和第三方机构该说清楚的数据。但我隐隐有点担心,如果安全测试都能被拍成这样一场“大片”,那坐在车里的人该以怎样的心态才配得上这份“用心”?
我们想要安全,是想要真实可重复的测试结果,不是营销剧本里的英雄故事。
可现在,数据给不了安全感,视频才给得了。这逻辑一旦成立,真相也许会越来越远。
这一场“卡车撞不过SUV”的视频闹剧,终归会过去。
真正该追问的是:
以后我们看到的安全测试,到底是科学,还是一场又一场为流量编排的表演?
如果有一天真要用命去验证,我们会不会发现,视频里那辆“战神SUV”,其实也只是个特效演员?
不知屏幕前的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