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汽车的电池开发和制造子公司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PPES)于7月15日宣布,将在中国首次生产纯电动汽车(EV)的车载电池。为此,PPES将在辽宁省大连市建设一座新的电池厂房,总投资额高达37亿元人民币。
37亿元的投资,不仅是PPES在中国建设的第四座工厂,更是其在华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汽车电池的基地。这意味着丰田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战略转折!
大连对于丰田而言并不陌生。自2014年泰星能源成立以来,这座城市已成为丰田混合动力电池的重要生产基地。泰星能源由日本泰星能源解决方案有限公司(80%)与大连辽无二电器有限公司(20%)合资设立,而日本泰星背后正是丰田集团(51%)与松下集团(49%)的资本联姻。
然而与过去的三期混合动力项目不同,新工厂标志着丰田在华电池战略的根本性转变。此前大连工厂专注于混合动力汽车(H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池生产,而新工厂将完全聚焦纯电动赛道,填补大连市高端动力电池产业的空白。
而众所周知,近几年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江河日下,而其中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大关,市场渗透率超过35%,产销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体量,任何主流车企都垂涎三尺。日本车企当然也无法忽视,此次丰田新工厂的诞生,实际上日本车企在中国电动车浪潮下的集体战略调整——加大押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收缩日本及其他市场。
如今年3月,丰田推迟了福冈新厂建设;日产、本田也相继调整了电池投资计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大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投入,丰田除了投资37亿建设大连纯电电动汽车电池工厂之外,丰田还计划2027年在上海投产雷克萨斯电动汽车及电池研发基地,首期投资50亿元;如此形成丰田战略呼应,共同构成丰田在华电动化布局的双引擎。
但日本车企无论在技术、产能或是市场格局中并不占优势。例如泰星能源配套车型(如威兰达)的电池能量密度仅为103Wh/kg,而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已达255Wh/kg,差距超过一倍以上。
这种技术落差背后是中日电池技术路线的根本差异:中国电池企业凭借在磷酸铁锂和高镍三元技术上的激进创新,实现了能量密度与成本控制的突破;而日系企业长期专注于混合动力使用的小容量电池,在纯电大容量电池领域积累不足。
更重要的是,中国本土电池企业已形成从材料、电芯到回收的完整产业链闭环,且产能扩张速度惊人。丰田为代表的日本车企若想在电动化赛道突围,除了产能扩张,亟需加快技术迭代节奏。
另外,作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时也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如随着小米SU7等国产车型的崛起,特斯拉已感受到压力,接连做出调整并计划推出加长版Model Y。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丰田及其他日系汽车厂商,不仅需要快速进行技术迭代,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要增强市场的相应速度,以市场中国市场的竞争强度。
因此,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厂商并不能凭借其曾经传统燃油汽车市场优势以及混动领域的技术优势而天然认为可以快速成功;其实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维度已经从动力电池技术以及来源,逐步扩大到智能化、集成化领域,竞争的维度更广、更深;再也不是丰田老板所言的“低级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