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车行业这几天真是闹得沸沸扬扬。你知道吗?日产横滨的全球总部大楼竟然被卖掉了,买家还是咱们中国的敏实集团和一个美国财团。交易价差不多97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也就45亿。你要问我,这个数字放在日产历史上算个啥?我告诉你,根本不值一提,但它背后的故事,却能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变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早在90年代初,日产在横滨新建的总部大楼可是昭和奇迹的象征。那年建筑一亮相,记者都说,这代表日本制造的雄心。你想想,那座建筑有13层高,标志性的大玻璃幕墙,说白了,就是东京湾边儿的明珠。那个时候,日本汽车可是全球的领头羊,横滨总部也是技术创新的蓝图库。谁料到,半个世纪后,它会变成卖楼换钱的房产抵押。(这段先按下不表)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会出到现在这个地步,我觉得要理解日产的困境,得看看它在日本本土的困境。丰田、本田、马自达这些兄弟都套路得很——各自有核心技术。但日产一直没搞出个特别爆炸的技术,在燃油车时代,产品连贯性一直不足。尤其是在新能源火箭化的节骨眼上,日产的反应其实挺慢。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当前自主品牌那边,吉利比亚迪用新能源车型整得风生水起,日产的销量暴跌,从2021年的138万辆直线掉到2024年快70万辆。搞笑的是,销量那根救命稻草的轩逸、奇骏,它们也挡不住变天的潮流。
我刚才翻了相册,看到一些日产早期的广告,印象里,广告语就是享受驾驶,但真是梦想难实现。全球市场又怪异——北美还在缓慢增长,欧洲和中日市场都在下滑。特别是,2025财年,全球销量同比跌了7.3%。这种股价、盈利连创新低的局面,日系车企怎么熬?答案之一,财务状况根本没底。本财年,日产净亏损高达6709亿日元,创25年亏损最高纪录。(这算不算真金白银都说不清)更惨的是,预计2025完整年度会亏掉2750亿日元,是3年前的好几倍。
资金链一紧,全靠卖资产维持。去年卖掉了公司名片——横滨总部,换了740亿日元,打算用这些钱专注研发电动化。其实我真没少琢磨,这事儿能有什么用?别说,6.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概44亿)买卖,从研发投入角度看,简直就像个零头。我随手翻了个统计,像比亚迪一年的研发投入就接近200亿人民币。纳闷的是,日产搞的这点钱,连车子电池技术进步都追不上。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想:他们用卖总部的钱,想干点什么?我猜,所谓主动轻量化战略,就是想把这点钱聚焦在电动化系统、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给传统燃油车划个句号。但真是难!我曾听一修理工抱怨:日产的电池成本比别人高出75美元之多,市场领导没戏。这让我觉得,日本在垂死挣扎,核心技术已经掉队。
换个角度想,敏实集团买了横滨总部,真不是抄IPO或房产投资那么简单。你知道,敏实是个从零部件起家的香港企业,早在1992年就做的风挡、电池盒,奔波无数。只以前一直在配角位置,没啥关注。突然,这次供应商买下老板总部,不就是行业剧变的一个缩影么?我记得,有个朋友打趣说:这不就是供应商反哺大佬?更别说,敏实在新能源布局上,不少项目已爆发出百亿级的产值。可以说,这次买楼,是‘出口’变‘入口’的强势转变。
你会不会觉得,整个全球汽车行业,都像被按了快进键。过去,日系和欧美巨头靠发动机、变速箱占领天下,谁想到今天,变成以电池技术和智能驾驶为核心竞争?特别是中国企业,借助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前段时间我还跟朋友聊,没细想过,这种布局实际上让德国、美国的巨人压力山大。你猜,未来汽车行业的主要英雄会是谁?我只知道,没有永远的霸主,只有不断变革的勇者。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日产没有卖总部,他们会不会走得更远?我曾想,这是不是在困境中自救的一大谋略?但事实是,疫情、芯片短缺、汇率变动……各种棘手难题都堆到一块。以我个人的猜测,没有这次拆东墙补西墙,日产可能早就岌岌可危了。而敏实集团,也是趁机提升了自身牌面——从一个零部件供应商,变成资产持有者、转型引领者。
他们做得聪明吗?我觉得,有一部分在顺势而为。但这其中的长远影响,恐怕还得看未来的技术突破是不是及时赶上。20年租约结束,那时要继续在日本投资,比如新能源、自动驾驶技术,可能都跟不上节奏了。
这场易主背后,还潜藏着太多悬念。谁会真正获益?是不是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得走到卖资产的路上,才能谋出一条新路?我难以断定。
有点自嘲地想,汽车行业这场场变革,似乎没永久的赢家。你说,要是我作为普通消费者,是不是可以更关注车的硬核实力,而不是公司屁股后面那栋楼?毕竟,说买新车时,我还得算算它未来的保值率。对比国产自主品牌和日系韩系,有时候觉得实打实的体验,反倒比那些虚高享受的品牌更踏实。
好了,跟你唠到这,我这头有个想法:在和未来的行业格局,难道一定得看资产变现这个套路?还是说,真正的技术突破,还得靠真刀真枪的研发?也许,某天我会发现,买楼卖楼,最后都只是帮你省点钱而已。你怎么想?这场变局,到底考验的不只是企业的财务实力,还藏着它们的韧性和创新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