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的关税大刀在2025年4月3日砍向欧盟进口汽车时,25%的税率瞬间击穿了奥迪的利润防线。
这家德国豪华车巨头的主力车型Q5、Q3、Q7长期依赖墨西哥、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工厂供货,即便墨产车税率降至15%,综合成本仍比美国本地生产高出20%以上。
面对每卖一辆车都在倒贴关税的困局,奥迪的生存选择只剩下一个:关掉布鲁塞尔工厂,裁撤7500个岗位,再砸46亿美元冲向田纳西州查塔努加——那里有大众集团早已扎根的ID.4电动车生产线。
美国商务部5月20日发布的公报显示,在墨西哥组装并出口美国的汽车需符合《美墨加协定》原产地规则,才能适用15%关税,否则仍将面临25%税率。
而6月12日特朗普再度警告:“关税还能再涨!”奥迪的算盘被打得震天响:与其让利润流失在关税口袋,不如押注美国本土化生产。
新工厂选址毗邻大众查塔努加工厂,可直接共享电池供应链和基础设施,预计缩短两年建设周期。
更重要的是,它能吃透《通胀削减法案》红利——每卖一辆电动车补贴7500美元,生产端再减税10%。
当奥迪焦头烂额应对关税时,中国车企已杀进欧洲腹地。2025年6月,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突破10.6%,创下历史第二高点。
比亚迪凭借SealU插电混动SUV杀入欧洲插混市场前十,上汽名爵则通过混合动力车型规避欧盟45%的高关税。
致命的是价格策略:在德国售价4.9万欧元的比亚迪汉EV,性能对标当地6万欧元竞品,仍供不应求单月交付1.2万辆。
奥迪CEO马库斯·杜斯曼在内部会议中直言:“中国车欧洲市占率突破15%,展厅再不反击就被占领!”。
布鲁塞尔工厂关停的7500人只是崩塌的开始。
奥迪计划到2029年前在德国再裁7500个非生产岗位,大众集团则启动德国业务重组,约2万名员工签署自愿离职协议。
产业链断裂的恐惧正在蔓延:一旦奥迪美国工厂投产,数百家欧洲配套商可能被迫调整布局。
波兰的线束厂和斯洛伐克座椅厂已召开紧急会议,工人举着“还我血汗钱”的标语抗议。
奔驰和宝马迅速跟进战略转移。奔驰宣布2027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工厂新增GLC SUV生产线,宝马则研究增加南卡罗来纳州斯帕坦堡工厂的生产班次。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欧洲汽车产业链裁员超7万人,远超2008年金融危机水平。
讽刺的是,欧盟仍在为2035禁燃令争吵,而中国靠电池厂吸引特斯拉,美国用补贴招揽奥迪。
当生产线涌向美国时,德国车企的研发命脉却扎进中国。
奔驰三款纯电长轴距车型首次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宝马将沈阳基地升级为除德国外最大研发中心,1200名工程师开发的第5代动力电池已反哺全球车型。
金融防御同步启动:德国央行将人民币储备占比提升至全球第五,大众用人民币采购中国零件节省3%汇兑成本。
这种“身体向西、大脑向东”的分裂战略,暴露了欧洲转型的深层矛盾。
采埃孚CEO柯皓哲坦言:“我们像背着沙袋赛跑。”这家变速箱巨头半年亏损1.95亿欧元,被迫裁员1.4万人。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夫点破真相:“未来电池和数字化技术在中国,补贴Northvolt毫无意义——它永远打不过受益中国创新的宁德时代。”
奥迪的田纳西工厂目标年产15万-20万辆电动车,但美国汽车工会要求将时薪从27美元涨至42美元,人力成本飙升55%的风险如影随形。
更棘手的是政策变数:特朗普放风将关税提至30%,国会酝酿修改补贴细则;而《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电池材料50%来自北美,对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奥迪堪称酷刑。
大众集团CEO奥利弗·布鲁姆的谈判桌已成焦点——他需要美国政府白纸黑字承诺补贴不退坡。
与此同时,合肥研发中心的中国工程师正以“两天一迭代”的速度推进电子电气架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