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4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准入新规后,行业首次OTA升级的“头啖汤”被华为拿下了。
5月12日晚,华为乾崑智驾公布5月功能更新,领航辅助与主动安全两大领域四项升级直击用户痛点。
这场升级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一场关于“人车权责边界”的行业实验,当车辆自主鸣笛、自动闪灯、主动收集反馈时,驾驶的安全与效率天平正悄然倾斜。
在高速或城市快速路上,华为乾崑智驾新增的鸣笛提醒功能引发热议。系统通过多模态传感器实时监测邻道车辆,一旦判定加塞意图,0.3秒内自动触发鸣笛警示。
这一功能针对中国特有的“加塞博弈”场景,尤其在早晚高峰车流密集路段,将碰撞风险降低37%(数据源自华为内部测试)。
有用户实测发现,系统对加塞车辆的判定标准比人类更严苛。
例如,当邻车车头切入本车道达到一定比例时即触发预警,而人类驾驶员通常会在切入30%以上才反应。
这种“防御性策略”虽减少事故,但也让部分车主担忧:频繁鸣笛会否激化路怒情绪?
领航辅助的另一项升级,暴露了车企对用户数据的野心。
退出NCA时,中控屏会主动询问原因并提供“变道犹豫”“路径规划不佳”等高频选项。
华为工程师透露,这一设计使问题反馈效率提升80%,日均收集案例超万条,直接驱动算法迭代。
夜间行车安全历来是智驾的薄弱环节,此次升级的风险场景自适应远光灯功能填补了空白。
系统通过激光雷达识别锥桶、事故车等障碍物,自动切换远光灯增强视野,驶离后恢复近光。
实测显示,夜间高速识别风险物的距离也在延长,但雨雾天气下仍有10%的误触发率。 主动安全领域,eAES(增强型自动紧急转向)功能向更多车型开放引发行业震动。
岚图梦想家乾崑版、智界R7/S7等车型新增支持,可在AEB刹车不足时自动转向避障。
华为公开的隧道避险案例中,车辆以35km/h速度在5米距离内完成“边刹边让”。
这项功能重新定义了紧急避障的逻辑, 传统AEB依赖纵向制动,eAES通过XMC数字底盘引擎协同控制,横向位移精度达±5厘米。
但争议随之而来:系统自动选择避让方向时,会否将风险转嫁给其他车道?华为回应称,决策模型优先确保本车安全,再综合周边环境博弈。
值得关注的一点,此次升级背后是华为ADS 4.0的技术底座支撑。
云端“世界引擎”已积累6亿公里仿真数据,AI生成的难例场景密度是真实世界的1000倍。
车端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和分布式毫米波雷达,将感知时延压缩至80毫秒,比人类眨眼快4倍。
用户与系统的互动关系也在进化。一位广州车主抱怨:“我说‘变道太激进’时,系统竟然反问是否需要调低NCA敏捷度,它开始学会揣摩我的驾驶偏好了。”
这场升级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新划分人车协同的边界。
当车辆自主鸣笛警示他车、自动选择避让路径时,驾驶员的角色从“决策者”转向“监督者”。
华为工程师透露,ADS 4.0的L3级方案已通过工信部验证,计划于2025年落地高速脱手驾驶,眼前的OTA升级,或许只是更大变革的前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