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小米汽车首款SUV车型YU7正式上市。
25.35万元的起售价刚公布,订单系统就被挤爆——3分钟突破20万辆,1小时冲到28.9万辆。
这个数字让整个汽车圈炸了锅,毕竟头部新势力半年销量也就这个水平。
北京朝阳区一家小米汽车门店的销售员凌晨两点还在接单。
"试驾排到下周工作日"成了标准话术,335家门店平均每天新增800多张订单。第三方机构车Fans确认,上市72小时锁单量达28万辆,创下中国汽车行业新纪录。
对比之下,6月新势力销冠零跑汽车全月交付4.8万辆,上半年累计22.2万辆。理想汽车同期交付20.4万辆。小米三天干了别人半年的活,零跑CEO朱江明在发布会上坦言:"昨晚听到雷总说一小时接近30万辆,压力确实大。"
特斯拉中国连夜调整策略。7月1日,Model 3/Y长续航版突然升级配置,购车补贴政策也延长了执行期限。更有意思的是,部分车企推出"退订补偿",承诺全额抵扣小米订金。这种明抢客户的招数,在过往车市极为罕见。
小米YU7的定价策略很聪明。25.35万-32.99万元区间,正好卡在BBA入门级燃油车和国产高端电动车之间。三个版本覆盖不同需求,标准版走量,Max版搭载宁德时代最新麒麟电池,续航突破800公里。
性能才是真正的杀手锏。去年小米SU7 Ultra在纽北赛道跑出7分04秒,已经是量产电动车纪录。今年新成绩6分22秒,直接杀进全球前三,仅次于保时捷和AMG。这些数据彻底粉碎了"组装厂"的质疑。
回头看小米造车历程,完全是被逼出来的逆袭。2021年被美国列入制裁清单后,雷军押上全部身家转型。没人相信手机厂商能玩转汽车,直到SU7首月交付量冲到细分市场第一。
供应链管理是另一个隐形优势。北京工厂产能利用率冲到200%,零部件库存周转周期压缩到7天。这种效率传统车企根本做不到,也是能快速交付的关键。
行业专家指出,小米模式给内卷的车市指了新方向——不靠降价血拼,用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破局。现在德国街头已经出现YU7测试车,欧洲市场或许就是下一站。
三天卖别人半年的量,这事放在五年前没人敢想。但小米真做到了,靠的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产品力。中国汽车走出去的故事,这才刚开了个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