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M9终于来了,自主品牌想往高端走,看看能做成啥样
你知道那天我在展厅里拿起一台银河M9,手指轻触上那个引人注目的贯穿式灯带,突然心里多了几分期待。再说回来,这车一亮相,官方价格估算(样本少,体感)可能在25-30万区间(估算/不准),不过能不能全都算上高端配置,还是个未知数。
我记得有一次搭车的朋友感慨:这车看着就贵得不行,配置又多得让我数不过来。,其实也不完全错,内饰那一块12.66英寸液晶仪表配合30英寸贯穿屏,再加上Flyme Auto 2智能座舱,那感觉就是科技感爆棚。但我心里就有点问号:这个满屏幕体验,能不能支撑得住日常耐用?毕竟,我见过不少品牌炫耀屏幕,实际用一段时间就卡顿、反应慢的情况。
哎,说到技术,别忘了那刚出的高通骁龙8295P芯片,用生活比喻就像厨房里干锅旺旺,非常快、响应灵敏(估算/样本少)。但我倒是想不明白:这个芯片到底比同行的有多大优势?是不是‘拉长’了软硬件的极限?不用多说,供应链是个隐形的底气,如果途中的某个关键芯片断供,整个车的高端体验就打折了。
想想空间,这车六座布局,后排独立座椅,那个头等舱感,我觉得符合现代家用的一部分需求。第二排的腿部空间估算在1.2-1.4米(体感/估算),够用,但你说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为什么不多点调节呢——其实这也是在追求用户自由的惯偏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照片——那车头的封闭式格栅,看似迎合未来的流线设计,但其实我觉得——你让它照水一样平滑,底盘的调校就得够硬,否则高速下的稳定性就打折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究竟是设计师的审美,更重要还是这个车能跑得稳?不就是个样子嘛,好看不代表能打,所以操控体验才更重要。
我得问一问:这个Em-p雷神混动技术,能让油耗控制在多少?我说实话,用个粗略的心算,比如百公里油耗在8-10L,假设6元/升,行驶400公里大概48元左右,没有想象中的夸张。可从供应链上来看,这个雷神技术是不是把看似普通的混动包装得过于‘科幻’?我觉得,很多时候,技术的创新并不在于它名字多充满脑洞,而是能不能真正落地。
这车最大让人心动的,是品牌对高端的信心。看市场反应就知道,松动不是一日之功。问界M8那帮老对手,那么多资源、那帮推手,银河M9要怎么破局?是不是还得住人脉、制造出差异洼地来?我记得那个修理工说:你看这些配置,真正用起来,还得看细节是不是到位。,这话虽然简单,却很扎心。
说到这我想起一个点:很多豪华配置其实用不着,也就看着好看——比如那个贯穿屏,用上去反而像碎花背景的老相册,艳丽但不实用。你有没有想过:高端其实不是堆配置,而是因人而异的用得顺
你会问:这车它能站住脚吗?我说——不知道。因为高端,其实就是个盲点。有人买它是冲着科技来的,有人是觉得品牌金字招牌更有面子。你没发现吗?国内理财其实挺像买车的——你总在想哪个投资能带来个升值,但大部分只是在梦想上花了钱。你觉得,银河M9会不会是个爆款?
我还在想一个奇怪的猜测:是不是自主品牌最后谁成功,还是看操控的细节?比如这辆车的悬架系统,号称智能调校,实际开起来是不是稳?它跟那些进口豪车比,优势在哪?我猜,也许就是懂得做人的细节,反应快,操控精准,再不就安静。
讲真,我还挺嫌麻烦,看这些配置一眼一个深坑,比起简练反而复杂。你们是不是也觉得:越是高端,成本越难控?不过说到成本——我粗算了一下,底盘到动力,整车的百公里制造成本,估算(体感)在3-4万(不准啦),但毛利润根本不是一回事了。你们知道,很多高端配置实际上成本几乎不算一大笔,但要包装和品牌溢价才值钱。
银河M9的底气,还得看它怎么跟趣味性、实际用性结合。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技术看着像炫耀的鸡肋?还是说它们都是救命稻草在崭新的市场中筑起护城河?我还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车是想用科技感压倒那些对手的。
问得多了——你会不会觉得:自主品牌其实很像早起学跑步的孩子,拼命追赶枪炮声的又在挖掘自己的节奏?对了,那个网上首发还挺热闹,人们都在猜测什么时候正式上市,我倒是觉得:总得有人摸着石头过河。谁带头,用心做好了,可能在未来会很有趣。
对了,我还没想过:是不是这辆银河M9最终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高端品牌的代表?要我说,最难的,不是技术,是拼心智。你遇到个自豪的实体车主,跟你聊车品味,其实真的是看人的嘴脸和用车惯在斗争。
哎,这一天我把车门关上,心里还在琢磨:细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把品牌的温度传给了用户。你说,有没有一个细节,会成为未来的分水岭呢?我猜……或许就藏在那一瞬间的手感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