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广汽集团最近可没闲着,这家有着28年历史的传统车企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位于珠江新城CBD的原总部搬迁到番禺汽车城,这不仅仅是一次地址换得远一点沈阳人都不爱听的事,而是整个企业的一次“重生”。如果你站在番禺新总部,抬头看看周围的厂房、研发实验室,地面上还有刚送到的测试车辆,都会感受到,这里已经不是一座简单车企的大楼,而更像一个集制造、科技、国际化的创新大厂。对,乍一看感觉确实不简单。
贴近市场听“炮声”
咱这么说吧,广汽这次挪窝,可不是为了追求个宽敞点的楼房,这背后可隐藏着企业的“野心”。按照他们老总冯兴亚的话说,这次搬迁让企业从“战略管控型”转向了“经营管理型”,意思就是企业管理从书桌前挪到了生产线旁,大家守在最前线,第一时间就能听用户的反馈,甚至是市场的“炮声”。别看变个办公地点,带来的变化却实实在在。不客气地讲,这就是一次从内到外的思维大换血。
广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用户洞察部”,差不多有200人规模,弄得人模狗样,专职就是要听用户怎么说。这部门可不是摆样子的,冯兴亚还带头上阵,亲自跑到用户恳谈会现场,和大家面聊需求和建议。你说一般企业的领导有几个能有这架势?所以我们看他们产品策略,也能窥出点端倪。别的不夸,光是那个四驱系统,除了越野爱好者,广汽还加了你一脚加速下去时的推背感,单是这一个细节,就琢磨透了不少用户的心思。懂行的都清楚,车开得顺不顺心,靠的可不仅仅是硬核数据,还得有一些能戳到心窝子的地方。
广汽还引入了一个叫IPD(集成产品开发)的流程,看得出来,他们不仅是加快开发速度,还想着用这个流程来搭个“全封闭”路线。从用户提要求,到产品研发交付,再到落地,全程都有规矩有流程,这不就像是给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都套了“护甲”嘛。可别说,这一招有用,研发周期从26个月缩到18-24个月,连开发成本也刷刷降了下来;产品出来之后更是抢占了时间窗口,直接拉高了市场反响。我就在想,以这样的效率去推每一款车,市场上哪家车企敢和他们硬刚?
技术创新,颠覆传统界限
广汽是怎么一下子从传统车企的队列里跳出来,跑到科技道路上的,这事还是得从技术投资谈起。他们家在研发上的投入可不是小打小闹,整整580亿元砸进去不说,2025年每年预算还破百亿元,每天分摊下来就是两三千万,啧啧,讲排场嘛。你也得承认乱花钱不代表瞎花,他们的新技术还真有点劲儿。GOVY AirJet、GOVY AirCar,好家伙,这不是造车简直是搞未来交通方案!地上开车已经那么堵了,以后广汽的车要是能上天,那可真的甭提多酷了。
还听说广汽自主研发的星源增程技术,让增程器的油电转化率直接冲到了行业里头排头位,电动效率也是杠杠的。你是不是觉得车就是个代步工具,这些背后细节不太重要?可实际上,这些技术提升并不是广汽自个儿坐实验室拍脑袋的结果,而是他们听进了用户心声之后,琢磨出来的事儿。看到那些高指标数据,可别觉得生疏沉闷,你可以想象,开着这车进出山道或者城区,你脚下轻轻一踩,动力贼带劲,嗯,这就是他们花大价钱砸出来的效果。
再深入点,广汽还在全球「扑腾」呢。都说隔行如隔山,但他们和华为就打破了原来的合作版本,直接一个“体系化融合”。什么意思?以前车企和技术公司,干活各顾各,但广汽和华为,开发到服务,团队都打成了一片了。有点像东北老铁哥们那意思,说话算数,一搭就干事。“启境”正是他们干出的代表级车款,全栈最新智能化解决方案,这车简直长了脑子,比不少国产电视剧的剧情还要聪明。
从中国到世界,广汽的新野心
广汽不只是盯着国内市场,为了应对行业卷得怕人的竞争,他们还干得挺有章法的。供应商账期坚决不超过60天,为让产业链都能活起来,不拖后腿。要是车要跑快了,安全先搭稳。每辆新车得经过“两个冬天一个夏天”的苛刻测试,这态度,讲不讲理?
出海的事他们也没耽搁,现在已经进了85个国家,还搞了570多个销售网点。你说几年前,咱还觉得国外人看不起国产车,但你看看现在,啥北美啊欧洲东南亚南美,广汽全都有行动本地化生产。这姿态,说实话,是往国际那块更大蛋糕迈步呢。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回头思考一下,这28年的起步到飞行,是不能只光看表面的。过去咱们总说车好不好开,广汽现在是连用户的好恶都“放到耳朵里”,最后变成实际行动。就冲他们这种做法,我觉得这家公司的“番禺行动”不仅是广东或者国内车企的一次范例,可能对世界来说都将是风向标。广汽,确实让人充满期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