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保时捷,如今也步履蹒跚了?
第三季度,这个德系豪华品牌的代表,竟然一下子亏损了九亿多欧元!
更令人咋舌的是,前三季度的盈利,与去年同期相比,直接蒸发了99%!
这简直就像是从金字塔尖跌落,让人唏merr。
要知道,保时捷过去可是大众集团里最会赚钱的“印钞机”,利润率高达14%以上,稳如磐石。
而如今,连1%都不到,这卖一辆车,还能剩下多少?
细思极恐,这不就是白忙活,甚至还往里搭钱嘛!
这背后,绝非一日之寒。
笔者的经验来看,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层次的战略失误和外部挑战。
还记得几年前,保时捷也曾“一时兴起”,学着特斯拉的模样,决定自己研发电池?
结果呢?
27亿欧元就这么打了水漂!
这笔巨款的损失,听着都让人心疼。
更糟的是,在原材料价格飞涨的背景下,他们的技术路线却摇摆不定,钱花出去了,却没能激起多大的水花。
与此同时,老旧生产线的改造、混动车型的新技术投入,这两项“烧钱”工程更是让本已紧张的资金链雪上加霜。
奥迪当初也曾上演过类似的“转型困境”,最终也是一地鸡毛。
保时捷如今可以说是两头受夹击:转型投入巨大,新方向却不明朗,这真是让人替它捏把汗。
外部环境的严峻性也不容忽视。
美国那边突然挥舞起贸易大棒,对欧洲汽车加征关税,这一举措让保时捷每年凭空多出七亿欧元的成本!
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一旦美国市场价格攀升,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价格更具吸引力的替代品。
相比之下,那些早已在美国本土建厂的日本车企,在这场关税风波中几乎毫发无损。
而保时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德国生产的车辆,因为高昂的税费而流失客户,这种滋味,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再来看看中国市场,这片曾经的“销量沃土”。
过去,保时捷近三分之一的销量都来自中国,然而,近三年以来,销量却下滑了28%!
卡宴、帕拉梅拉这些曾经的“明星车型”,如今也需要大幅度降价才能吸引消费者。
究其原因,现在的年轻一代消费者,不再仅仅被品牌的光环所吸引。
他们更看重的是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是电池续航的实用性。
比亚迪、小鹏等中国品牌推出的NGP(领航辅助驾驶系统)、先进的大屏互联系统,更能抓住年轻人的眼球。
即便是保时捷的Taycan,虽然加速性能依旧出色,但其软件系统的滞后,手机互联的卡顿,与国内新势力的产品相比,差距已然显现。
面对这重重困境,保时捷也开始积极寻求破局之道。
一方面,他们试图通过继续销售燃油车和混动车型来稳住阵脚,为战略调整争取宝贵的时间。
另一方面,他们正在积极与中国企业合作,试图弥补在车机系统方面的短板。
限量版车型的推出,也试图通过“稀缺性”来维系品牌价值,吸引那些忠实的拥趸。
然而,这种“饮鸩止渴”式的策略能奏效多久?
我们不得而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正如当年诺基亚,凭借其卓越的品质一度称霸手机市场,最终却被智能手机的浪潮无情淘汰。
实践反复证明,在汽车行业日新月异的今天,仅仅依靠传统的造车工艺,已经难以支撑其长远发展。
保时捷或许可以凭借其博物馆里的辉煌历史,讲好“老故事”,但当引擎的轰鸣声终将成为历史的回响,当虚拟的声浪取代真实的咆哮,那些曾经为之倾倒的用户,还会为此买单吗?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这位历经沧桑的德国“老炮”,能否在智能汽车的时代浪潮中,重新找准自己的航向,书写新的辉煌。
这出大戏,远未到落幕之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