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卷门缓缓拉开,浅色水泥地上零星散落着一些烟头和螺丝帽。场面虽不算惊心,却透着几分“案发现场”的味道。只不过,这次不是谁倒在地上,而是一笔201.87万元的赔偿款,准确无误地打到了比亚迪的账户上——不是谁死亡,而是网络谣言与“带节奏”给了自己当头一棒。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自媒体“龙猪-集车”里的主编,拉下遮羞布,屏幕上的消息已经不是“观点”而是“判决”。手里把玩着手机,那串冻得牙疼的数字:201万,恰好够在北京环路边放五辆唐DM-i作展示。过去的“灵感飞扬”如今字字如刀,每一个“侮辱、诋毁”都变成法官案卷上的证据。如果换成任何普通人,心里大概率只有两个字:后悔。
故事说来并不复杂,也不算新鲜。国产新能源这几年一路狂飙,前方市场广阔,后面口水横飞。各家造车新势力实际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凭科技站台,有靠情怀攒粉。比亚迪就是那个跑得早、站得稳,同时评论区不缺“黑粉”的企业。坊间早有戏言,做车容易,“做舆论”更难。可比亚迪偏偏不急、不躁,更不惯着“键盘杀手”,直接搬出法务部,用“证据链”把比赛变成了司法程序。
据说,“龙猪-集车”自媒体账号长期发布大量有关比亚迪的不实及侮辱、诋毁言论,有些内容几乎称得上“挖地三尺”,不光挑毛病,顺便给竞品递刀。人设给人感觉像是手头攒了半打拖鞋,见谁都能飞着丢两只。比亚迪法务部门很快就找准了路径:证据截屏、内容归档,层层递进,终于将对方送到审判台。*一审认定构成侵权,二审维持原判*。道歉、删除、赔偿201.87万——法律比流量更讲道理。
有趣的是,这事本身不像那些“热搜瓜”,也不像刑侦剧场面,反而倒像我经常见的案子:舆论场里,有人喜欢扮演“正义使者”,把意见当真理,把传言当事实。殊不知,语言和指尖比菜刀还锋利,走得太偏,捅自己一刀的概率不小。网络没有遗忘,每一个字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而每一次“带节奏”,都可能是埋雷自爆。
说实话,圈里人对比亚迪法务早有传说:强硬如机关,专业如特种兵。坊间玩笑曾流行,“不是所有企业都敢起诉自媒体,大部分只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比亚迪显然不想等十年,出手就是法院判决。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处理方式,的确让那些【喜欢在舆论场追求无底线攻击的人】收敛了些。

你要问我怎么看?我的看法其实算不上热门:事实,证据,理性这些词,说出来像做作业论文,听起来无趣,但在这个“谁都能发声”的自媒体时代反而最难做到。伤害他人名誉,制造舆论假象,终究躲不过法律这“一把尺子”。说得直接点,自媒体不是法外空间,企业也不只是舆论流量的陪跑者。有本事发声,就得有本事担责。
这件事给人的教训比电视法制节目还直接。其实比亚迪不是第一次站出来维权,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其他国产车企的日子也没那么轻松,就连特斯拉、蔚来也经常上热搜,舆论场外的人神共愤,舆论场内各家论道。但大家别忘了,行业玩家本应“做大蛋糕”,互相砸场子、缠斗不休,有时不过是让外行笑破了胃。
顺带一提,我有点“行业自嘲”——作为吃汽车新闻这口饭的人,谁不是一边写稿一边怕“被法务”。但要是梦想变成了看到谁火就泼水,见谁爆就踩一脚,做内容的路也就窄了。多年前有个前辈说,做内容像做侦查,不怕讲错,怕故意扭曲。这话现在也没过时。
冷漠与正义之间,毕竟还有法律这道门槛。比亚迪的“铁腕”固然让网络清净了一些,但另一方面,企业和媒体的关系本就复杂——一个追求流量,一个捍卫利益。不是所有“批评”都该谢罪,但造谣、诽谤与人身攻击,谁也别指望“网络豁免权”能保你一生无虞。反正法院里,故事永远都不会太美满。
当然,这能否解决汽车行业里的“信息茧房”,大家心里都清楚。专业理性、有根有据的舆论,和毫无门槛的流量狂欢,像是速度与激情的两条路。有时我会想,假如自媒体都能“克制而有据”,市场争论也许更有助于成长;但现实往往是:谁声音大,谁就有更多关注。
那最后,不做绝对总结——只是留个问题:自媒体时代,你觉得“言论自由”与“法律约束”哪个更该成为底线?媒体人该如何自己定好边界,企业又该怎样兼容批评和维权?没人给标准答案,也没人知道裁判是谁。也许,这才是这个新时代最值得大家探讨的案子。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