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G7销量逆袭,连续三周同级第一,小米YU7平替实锤

最近这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感觉天天都有新消息。

要说最火的,那肯定得是小米SU7,雷军一出手,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它的新闻,感觉不聊几句小米车都跟不上时代了。

不过,就在大家的目光都盯着小米的时候,有另一家车企在旁边悄悄地干了件大事,不但没被小米的光芒盖过去,反而在自己的地盘上拿了个销量第一,这款车就是小鹏G6。

更有意思的是,好多网友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小米SU7的平替”,还有人开玩笑说,小米负责把品牌形象往上拉,小鹏就负责当那个价格实惠、配置又足的“红米汽车”。

小鹏G7销量逆袭,连续三周同级第一,小米YU7平替实锤-有驾

这就让人有点好奇了,一个卖得这么好的SUV,怎么会和一款轿车扯上关系?

小鹏这个牌子,以前总给人感觉有点像个“理工男”,技术很牛,但好像不太会吆喝,这次是怎么一下子就火起来,成了二十多万这个价位里纯电SUV的抢手货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给说明白。

首先得说说,小鹏G6这次的成绩确实亮眼。

小鹏的当家人何小鹏前不久亲自在网上公布了数据,说G6这款车上市没多久,交付量就突破了一万台,而且是连续好几个星期,在20万到25万这个价格区间的纯电动SUV里,销量都是第一名。

这可不是个小事,因为这个价位段竞争非常激烈,能站稳脚跟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当冠军了。

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买这车的人里头,大部分都选了配置更高的中高配版本,这说明大家不是冲着便宜去的,而是真心觉得这车“值”。

小鹏G7销量逆袭,连续三周同级第一,小米YU7平替实锤-有驾

那么,它到底“值”在哪儿呢?

说白了,就是小鹏这次给的东西太实在了,性价比高得有点让人不好意思。

你可以这么想,你手里拿着二十来万准备买一台纯电车,最担心的是什么?

肯定是充电慢、续航焦虑。

结果你去看小鹏G6,销售告诉你,这车全系列都用的是800V高压平台。

这个800V是什么概念呢?

咱们打个比方,就像给手机充电,别的车用的还是普通充电器,而800V就相当于用上了超级快充。

小鹏G7销量逆袭,连续三周同级第一,小米YU7平替实锤-有驾

官方的说法是,充电十分钟,就能跑三百公里。

你下服务区上个厕所、买瓶水、喝杯咖啡的功夫,车子的电就充得七七八八了,这种体验直接就把最大的用车痛点给解决了。

要知道,在G6出来之前,这种技术基本上都是三十万、四十万甚至更贵的豪华电车上才有的配置,小鹏直接把它做成了标配,放在了一台二十多万的车上,这一下子就显得诚意十足了。

除了充电快,小鹏G6在车身技术上也下了血本。

它用了一种叫“前后一体式铝压铸”的技术。

这又是什么呢?

简单理解,就是车身的一些大结构件,不是用一堆小零件焊接起来的,而是用一个巨大的模具,一次性压铸成型。

小鹏G7销量逆袭,连续三周同级第一,小米YU7平替实锤-有驾

这样做的好处是,车身更完整,刚性更好,说白了就是更结实、更安全。

同时因为零件少了,车身还能做得更轻,开起来感觉就更灵活,操控性更好,而且还能省出更多的车内空间。

这项技术最早是特斯拉带火的,被看作是衡量一个车企制造水平高不高的标准之一。

现在,小鹏也把它用在了自己的主力车型上,而且价格还这么亲民。

所以你看,当这些原本属于“高科技”范畴、需要加钱才能享受到的东西,一下子都成了你花二十多万就能买到的标准配置时,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去饭店点了份家常菜,结果老板端上来一盘佛跳墙,那种惊喜感和满足感,自然会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

接下来说说那个“小米SU7平替”的说法。

从车型上看,小鹏G6是个中型SUV,小米SU7是中大型轿车,一个高大威猛,一个低趴帅气,目标客户群体其实不太一样,严格来说根本不是直接的竞争对手。

小鹏G7销量逆袭,连续三周同级第一,小米YU7平替实锤-有驾

那大家为什么这么叫呢?

其实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类比。

小米SU7的成功,在于它用二十多万的价格,给了大家一种接近百万跑车的设计感和高性能体验,圆了很多年轻人的豪车梦。

而小鹏G6走的也是类似的路子,它用二十多万的价格,给了你过去只有在更贵的车上才能体验到的核心技术,比如我们前面说的800V快充和先进的车身。

它们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把好东西的价格打下来,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的好处。

所以网友说“小米负责冲高,小鹏负责走量”,或者开玩笑说小鹏是“红米汽车”,其实是一种褒奖,是在夸小鹏抓住了市场的真正需求,做出了老百姓认可的好产品。

当然,要说在市场上真刀真枪的对手,小鹏G6瞄准的其实是另一位“大神”——特斯拉的Model Y。

小鹏G7销量逆袭,连续三周同级第一,小米YU7平替实锤-有驾

这俩才是真正的“冤家”。

Model Y在全球都卖得非常好,常年是销量榜的霸主,是所有同级别车型绕不开的标杆。

小鹏早期的很多技术路线,都能看到学习和借鉴特斯拉的影子。

如今G6的出现,更像是一个学成归来的徒弟,要跟师傅掰掰手腕。

你看,Model Y是400V平台,充电速度相对慢一些,小鹏G6直接上800V,在补能效率上就先赢了一步。

在智能驾驶方面,小鹏给G6配备了非常强大的硬件,算力很高,并且推出了能在全国大部分城市使用的、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XNGP,这也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最关键的一点,在提供了这么多先进技术的同时,小鹏G6的定价还比Model Y便宜了好几万块钱。

小鹏G7销量逆袭,连续三周同级第一,小米YU7平替实锤-有驾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对于那些仔细研究过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自然是非常大的。

最后,我们还要聊聊小鹏做出的一个非常勇敢、甚至可以说是冒险的决定。

那就是在智能驾驶的技术路线上,逐渐向“纯视觉”方案靠拢。

这事儿说起来可能有点技术化,但很重要。

以前,小鹏是非常推崇激光雷达的,认为车顶上装个“小犄角”(激光雷达),就能让车子看得更清楚、更安全,这也是它和特斯拉最大的不同之处。

可是在G6这款车之后,小鹏的思路变了,越来越强调只用摄像头,像人眼一样去感知世界,这反倒和它一直以来的对手特斯拉走到了一条路上。

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

小鹏G7销量逆袭,连续三周同级第一,小米YU7平替实锤-有驾

何小鹏自己解释说,他认为激光雷达虽然测得准,但它没有“理解能力”,它能告诉你前面有个方块,但分不清那是个纸箱子还是个石墩子。

而视觉方案,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强大的算法,未来是有可能“看懂”这个世界的,比如它能识别出路面上有一颗可能会扎破轮胎的钉子,或者一个被人挪动过的井盖有塌陷的风险。

这些需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识别的危险,是激光雷达很难做到的。

他甚至大胆预测,再过几年,大家就不会再争论到底是用激光雷达好还是用纯视觉好了,因为视觉方案的强大能力会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赌注。

因为纯视觉方案对算法和算力的要求极高,非常考验一家公司的技术家底。

小鹏之所以敢这么做,就是因为它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了巨大的研发资源,对自己这套“摄像头+超级大脑”的组合有信心。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汽车企业的一种成长和自信。

它们不再仅仅是跟随者和模仿者,而是开始在最核心的技术领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战略布局,敢于去挑战行业内已有的定论,为未来的竞争提前下注。

所以说,小鹏G6能卖得这么好,绝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它在正确的时间,用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拿出了一款技术上非常有诚意的产品,同时又向市场展示了自己对未来汽车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勇敢探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