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哪吒汽车管理人在9月27日披露“76家意向投资人仅1家完成报名”时,这家曾在2022年以15.21万辆销量登顶造车新势力榜首的车企,彻底撕下了“黑马”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账面上1545.91万元的货币资金(其中银行存款仅1500万左右),要面对的是4.6亿元的职工欠薪、260亿元的债权申报总额,以及40万车主遭遇的“断网拒保”困境。停产10个月后,400余名员工仍在桐乡工厂打扫设备、测试产线,他们守着运转正常的生产线,守着账上不足千万的流动资金,也守着一个悬而未决的“复活”承诺。这场由资本狂欢催生的造车梦,正在以最残酷的方式揭示行业的生存真相:当潮水退去,裸泳者不仅会暴露短板,更会将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个体拖入困境。
一、76:1的残酷数据:资本为何对哪吒“集体沉默”?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仍被视为“朝阳赛道”的2024年,哪吒汽车的重整招募结果显得格外刺眼。6月30日预招募公告发布时,市场曾有过短暂期待——毕竟这是一家拥有完整生产资质、年销峰值15万辆的车企,其桐乡工厂的产线设备至今“运转正常”。阿里资产官网显示,截至9月8日预招募到期,报名意向方达76家,这一数字曾让外界猜测:或许有传统车企、跨界资本想借此“抄底”入场。
但现实给了所有人一记耳光。76家意向方中,最终只有1家按要求提交材料并缴纳5000万元保证金。为何资本集体“沉默”?答案藏在管理人公布的招募要求与哪吒的债务窟窿里:意向方需“具备足够资金实力”,而哪吒的债务总额已超260亿元,仅欠薪就达4.6亿元——这还不包括40万车主的售后、车联网服务等隐性债务。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的评价一针见血:“新能源车市场太过拥挤,每家企业都生存得很辛苦,接盘哪吒意味着要填180亿亏损的旧坑,还要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资本当然会谨慎。”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行业逻辑的转变。过去十年,新能源汽车靠“烧钱换规模”的模式尚能获得资本青睐,但随着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的规模化优势显现,以及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边缘新势力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哪吒2023年销量下滑、2024年资金链断裂,本质上是“没有盈利模型的规模扩张”走到了尽头。76家意向方的“围观”与1家的“试水”,恰恰说明资本对新能源汽车的评估已从“讲故事”转向“算账本”:没有持续造血能力的车企,即便有过往销量光环,也只是“烫手山芋”。
二、400人留守与40万车主困境:企业倒下后,谁在承担代价?
在破产重整的冰冷数据背后,有两组人群的处境更值得关注:留守的400余名员工,以及陷入“断网拒保”的40万车主。他们是哪吒汽车从“黑马”到“困兽”过程中,最沉默也最直接的代价承受者。
对于留守员工而言,停产10个月的日子并不像外界猜测的“等待复工”。桐乡工厂员工的说法透露着无奈:“打扫卫生、整理物料是例行工作,不是为了复工才做的。”7月份全薪发放的短暂希望,很快被“未接到复工通知”的现实冲淡。他们中的多数是“核心技术人员与管理团队”,十年创业历程中,他们或许见证过哪吒销量登顶的辉煌,如今却要守着1500万元的账面资金——这笔钱甚至不够支付欠薪总额的3%。为什么不离开?一位员工的话或许代表了多数人的心态:“毕竟干了这么多年,生产线还在,万一真的重整成功了呢?”这种“带着希望的坚守”,本质上是产业链末端个体对企业最后价值的“赌徒式信任”。
而40万车主的遭遇,则揭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售后盲区”。9月中旬,大量哪吒车主收到“断网短信”,原因是车企拖欠供应商车联网流量费,车主需自费购买流量才能继续使用导航、远程控制等功能。更糟的是保险困境:因“零部件停产”,多家保险公司将哪吒列入“高危目录”,拒绝承保车损险,部分车主只能转向小保险公司,保费涨幅超50%。一位哪吒V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买车时宣传‘终身免费基础流量’,现在车企倒了,我们成了没人管的‘孤儿车’。”
这两组人群的处境,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中的一个隐忧:当企业将“用户运营”作为卖点时,是否建立了对应的“风险兜底机制”?车主购买的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长期服务承诺;员工付出的不仅是劳动,更是对企业未来的信任。哪吒的案例警示所有车企:规模扩张的前提,是对产业链上下游责任的敬畏。
三、从“登顶”到“坠落”:哪吒十年,踩错了哪些生死节点?
哪吒汽车的“坠落轨迹”并非偶然。作为最早一批造车新势力,它曾抓住行业红利——2022年以15.21万辆销量超越蔚来、小鹏,成为“新势力销冠”。但仅仅两年后,这家企业就走到破产重整的边缘,其背后是战略、资金、产品的多重失误叠加。
第一个失误:用“销量第一”掩盖盈利危机。2022年的销量登顶,让哪吒陷入了“规模迷信”。为冲量,其主力车型哪吒V、哪吒U定价下探至10万元以下,毛利率本就微薄,却还要承担高额营销费用。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哪吒三年累计亏损达180.73亿元,平均每卖一辆车亏损超12万元——这种“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模式,注定难以持续。
第二个失误:资金链管理“踩钢丝”。2023年末的数据显示,哪吒短期借款达43.17亿元,而账面现金仅28.37亿元,资金链已出现“明斯基时刻”。但此时企业仍未收缩战线,反而试图通过港股IPO融资“续命”,最终因市场环境变化未能成功。方运舟曾坦言“在悬崖边”,却未能及时踩下刹车——这或许是所有“赌徒式创业者”的通病:总以为下一笔融资能解决所有问题,却忘了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
第三个失误:产品与营销的“双重脱节”。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哪吒“生产制造能力有较好基础”,但“营销等方面存在问题”。2023年,当理想靠“家庭用户”定位、蔚来靠“换电生态”巩固基本盘时,哪吒的产品矩阵仍停留在低端市场;当同行加速智能化升级时,哪吒的车机系统、自动驾驶功能已显落后。销量下滑后,企业又未能及时调整策略,最终陷入“销量降→收入减→研发停→销量再降”的恶性循环。
对比同期其他新势力,哪吒的教训清晰可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早已从“有没有产品”转向“产品能不能盈利”“用户认不认可品牌”“资金能不能持续”。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1家投资人与40万车主的未来:重整不是“复活”,而是“责任清算”
尽管76家意向方仅1家报名,但这家神秘投资方的出现,仍让哪吒的“复活”保留了一丝可能。根据招募流程,其需提交“切实可操作的重整投资方案”,并在签订协议后支付1亿元保证金——这笔钱将用于何处?是优先补发欠薪,还是修复供应链?目前尚不得而知。
崔东树的乐观或许有一定道理:“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在高速增长,哪吒的生产资质、产线设备仍有价值。”但若想真正“盘活”,投资方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债务处理,260亿元债权如何化解?二是用户信任重建,40万车主的售后、车联网服务如何保障?三是盈利模型,如何让这家三年亏180亿的企业实现正向现金流?这三个问题中,任何一个解决不好,“重整”都可能变成“二次破产”。
更重要的是,无论最终能否“复活”,哪吒汽车的案例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面镜子。它提醒所有参与者:
对资本而言,新能源汽车不再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机赛道,而是需要精耕细作的制造业——没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
对车企而言,规模不是“护身符”,用户信任才是“生命线”——在喊出“用户至上”口号前,先想想如何在危机时刻不抛弃用户;
对监管而言,需要加快建立“车企退出机制”——当企业破产时,如何保障车主权益、员工权益?如何避免“孤儿车”“欠薪潮”等社会问题?
哪吒汽车的未来仍悬而未决,但它留下的行业启示已经清晰: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不是终点,而是“良币驱逐劣币”的开始。只有那些敬畏市场、尊重用户、守住现金流底线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长跑中笑到最后。而对于40万哪吒车主和400名留守员工来说,他们等待的或许不是一家车企的“复活”,而是一场迟来的“责任清算”——这,才是对所有付出与信任的最好交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