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放狠话:蔚来四季度必须盈利,这次能凭自己逆袭吗?
李斌在内部会议上的声音很轻。却像一记重锤。砸在每个蔚来员工心上。
四季度必须盈利。靠自己。不是靠融资。不是靠输血。
这话听着耳熟吗?2019年。他也说过类似的话。那时蔚来现金流只够撑三个月。办公室冷得像冰窖。用户车主自发组织站台。甚至有人开着ES8去机场接投资人——用行动投票。
可现在不一样了。市场变了。消费者不再为情怀买单。资本也不再相信眼泪。
单季亏损47.4亿元。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刺眼得让人无法回避。销量同比下滑。股价一度跌破发行价。舆论开始翻旧账:高端定位太贵,服务成本太高,换电模式太烧钱。
李斌知道。这次没人会再来救他了。
于是乐道L90来了。20.69万起。直接杀进主流纯电SUV战场。没有仪式感。没有发布会煽情。只有一个字:冲。
你敢信吗?这款被称作“蔚来平替”的车。交付仅两个月。月销破万。成为品牌史上最快达成万辆交付的车型。
朋友问我:“20万买蔚来值不值?”
我反问:“30万买蔚来你觉得值吗?”
他沉默了。
价格下探不是妥协。是生存必需。过去蔚来困在“高端陷阱”里太久了。30万以上的市场本就狭窄。还要面对BBA电动化反扑、特斯拉降价绞杀、理想精准收割。
一条腿走路。注定走不远。
L90的意义是什么?不是抢市场份额那么简单。它是一次战略突围。一次对自我认知的重塑。李斌终于承认:品牌光环救不了公司。销量才是第一生产力。
但问题紧随其后——便宜的车能赚钱吗?
要知道。蔚来整车毛利率去年只有10.5%。而理想已经稳定在20%以上。小鹏靠着智驾技术授权大众。拿到了真金白银的技术溢价。
蔚来呢?换电网络每年烧掉几十亿。服务体系堪称豪华——但成本高到令人窒息。NIO House开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一杯咖啡的成本可能比别家整车软件还贵。
补贴退坡之后。每辆车少拿几千块。这对低价车型简直是致命打击。
所以。光有L90不够。还得抠成本。压供应链。砍非必要开支。
我在供应链圈子里听到消息:蔚来最近在重新谈判电池采购价。要求供应商降价8%。对方差点掀桌子。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真的急了。也说明。这场盈利攻坚战。已经开始动真格。
用户社群还能救命吗?
2019年。车主自发组织“蔚来合伙人”。帮销售、做口碑、拉投资。那是一种近乎信仰的情感连接。
但现在……一位老车主跟我说:“我现在不太参加活动了。”
“为什么?”
“因为我不想再为‘感动’买单了。”
你看。连最忠诚的群体也开始理性审视。他们希望蔚来活下去。但不想用自己的钱包来托底。
资本市场更现实。从7月L90预售到成都车展结束。蔚来港股涨了近90%。市值重回千亿港元。
这波上涨背后是期待。也是赌注。
投资者愿意给一次机会。但不会给第二次。如果四季度还是亏。哪怕只差一个亿。市场情绪可能瞬间逆转。
我问过几个基金经理:“你们还在看蔚来的什么?”
答案惊人一致:看执行力。看成本控制能力。看能不能把故事变成数字。
李斌说要靠自己翻身。这句话分量极重。
什么叫“靠自己”?就是不再指望政府纾困。不再依赖新一轮股权融资。不再幻想通过资产出售填补窟窿。
而是踏踏实实卖车。一辆一辆地赚毛利。一分一分地省成本。
这听起来像传统车企的活儿。但对于新势力来说。却是成年礼。
我们总说新势力要有颠覆精神。可最终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低头看路的企业。
蔚来走到今天。其实只剩两条路:
要么盈利。重建信任。拿到通往下一程的船票;
要么继续讲故事。然后被市场慢慢遗忘。
有人说。李斌太激进了。何必把话说死?留点余地不好吗?
可你想想。当年乔布斯回归苹果时怎么说的?“我们必须做出伟大的产品。”
马斯克在特斯拉生死关头说:“要么成功。要么死。”
狠话不是冲动。是一种背水一战的决心。
这个四季度。每一辆车的交付。每一个零件的成本。每一次服务的支出。都在决定蔚来命运。
我能想象李斌现在的状态。睡得越来越少。开会越来越长。手机里全是生产报表和财务预测。
他知道。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财报冲刺。
这是一场关乎存亡的战役。
一场必须赢的战役。
如果成了。蔚来将真正完成从“网红品牌”到“可持续企业”的蜕变;
如果失败……
以后还能讲什么故事呢?
毕竟。这个时代。已经不太相信奇迹了。
它只相信结果。
相信利润表上的那个正数。
而那个数字。正在倒计时。
全部评论 (0)